隨著志愿者黃興航操作操縱桿,無人機穩穩升起飛向管控區,精準盤旋在顏女士所住的樓房上空,最后徐徐降下來,顏女士取到了其母親急需的藥品。(4月15日《湛江日報》)
4月15日,湛江日報報道了發生在雷州龍門鎮管控區的一件暖心事:一位居民為其母親求助急需用藥,當地想出了無人機送藥的辦法,從居民打電話到藥品成功送達,僅用18分鐘。這一方面讓我們感受到了管控區內以人為本的濃濃人情味,也感受到了科技戰“疫”的力量。
盡管報道中并沒有交代無人機送藥的實際路程與時間,也沒有介紹無人機標準起飛重量、荷載、最大航程等具體參數,但“從顏女士致電求助到藥品成功送達,僅用18分鐘”的描述中,扣除電話求助、志愿者取藥、藥品裝上無人機等時間,無人機送藥還是能體現出高效率的一面。采取無人機送藥,不僅不受道路交通條件影響,還能避免人員在運輸途中交叉感染,縮短送藥時間的同時也提升了防控效果,堪稱防疫利器。
其實采取無人機送藥,并非什么新鮮事了。早在2019年,就有不少地方開始探索這種新鮮的醫療物流方式。新冠疫情發生以來,無人機送藥進封控區、管控區,更成了各地的“常規操作”。還有一些地方開發出依托于無人機的“船急送”服務,將急需藥品、物資精準投送到出海航行的船舶上,小小無人機發揮出了大作用。
在疫情防控一線,像無人機送藥之類的應用并不鮮見,不經意間,科技手段已成為我們戰勝疫情的重要支撐力量。比如在公共場所經常能碰見的AI測溫儀,用“人體識別+人像識別+紅外/可見光雙傳感”等技術,有效地鑒別發熱人群,還能減少接觸。去年,有湛江高校開始嘗試使用快遞無人車,學生可通過小程序線上預約無人車派送,通過取件碼、微信掃一掃從無人車中取出包裹。這種無接觸式配送,為校園防疫添加了一層安全網。另外,國內一些城市在抗疫過程中,還嘗試利用數據和智能化技術幫助醫護人員遠程問診;在醫院服務大廳放置智能服務機器人,實現無人導診;在住院區域,由智能配送機器人承擔起送藥、送餐進隔離區以及回收被服和醫療垃圾等工作,極大地減少了醫護人員進入隔離區的頻次,起到較好的隔離保護作用。
眾多“硬核”科技手段輪番上陣,為抗疫提供支撐的同時,也讓“科技讓生活更美好”這句話照進了現實。無人機18分鐘送藥,更讓我們感受到了堅持“三化三大”發展理念、推動數字湛江建設的必要性。
期待有關各方能更有效地匯聚起科技戰“疫”的力量,尤其是在沿海鄉鎮反走私反偷渡、校園常態化防控、鄉村防控管理等方面,依靠科技支撐、發揮科技作用,讓多種多樣的“硬核”科技共同成為密織立體化防控網絡的有力幫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