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地震網測定,今晨7時25分,陽江市陽西縣發生3.5級地震,震源深度12千米,震中位于北緯21.87度,東經111.72度,本次地震周邊5公里內有10個村莊。而在3月14日2時28分48秒,惠州市惠東縣海域發生M4.1級地震,震源深度25千米。
相距一個多月的時間,發生兩次地震且市民能感受到震感。這讓很多人廣東人開始詫異“廣東也有地震”?答案是:有!事實上廣東地震常有發生。
按國際通用的里氏分級表,地震震級分為九級,一般小于2.5級的地震人無感覺,2.5級以上人有感覺,5級以上的地震會造成破壞。小編通過廣東地震信息網查詢整理了1970—2022年廣東地震數據發現,廣東52年來發生近六萬次地震,集中在2—3級的低震級地震,總體來看,廣東的地震屬于正常水平。
一起來看廣東50年地震圖譜吧!
四大地震梯度區>>
河源、陽江地震最頻繁
廣東半世紀以來共發生59133次地震(統計時間為1970年1月到2022年4月19日),震級4—4.9共225次,占比0.38%;震級5—5.9共45次,占比0.77‰。震級6—6.9共6個,震級7—7.9共2個。需要說明的是,6級以上地震發生在臺灣海峽、南海以及北部灣。
根據廣東50年地震發生次數(統計時間為1970年1月到2019年8月,下同),我們將廣東地震劃分為4個梯度。河源可謂是高頻發地震區,共發生地震29899次,換句話說,全省過半的地震發生在河源。其次是陽江,共發生地震11805次,同處第一梯度。
河源、陽江為何地震頻發?小編查閱相關文獻發現,河源、陽江正是處于河源—陽江地震帶,該帶主要由邵武—河源斷裂、廣州—從化斷裂,恩平斷裂組成新豐—恩平斷裂帶,大部分在廣東境內,最大一次地震為1969年的陽江6.4級地震。
那么廣東也有地震帶嗎?其實,河源—陽江地震帶正是華南地震區中東南沿海地震帶4條地震帶的一條,此外還有濱海地震帶(即泉州—汕頭地震帶,但地震活動不在泉州、汕頭陸地,而在其濱海一帶)、汕頭—惠來地震帶(即平潭—南澳斷裂及蓮花山斷裂之間)、吳川—四會地震帶。
東南沿海4條主要地震帶范圍劃分示意圖。來源 廣東省地震局
各市最高震級>>
地區差異大 2.8~5.4級不等
廣東每年震級在2級以上的地震有100~250次,歷史上曾有多次大地震造成人員傷亡。例如,1918年汕頭南澳發生7.3級地震,1962年河源發生6.1級地震,1969年陽江發生6.4級地震。而近50年來,廣東各市發生的地震震級鮮見超過5級。其中,陽江在1986年1月28日發生的5.4級地震為廣東近50年地震最高級別,其次是2012年2月16日河源東源發生的5.2級地震。
地震震級集中>>
2—3級地震最常發
地震發生走勢>>
近年處于相對穩定期
廣東近年來常見地震報道,是不是地震更加頻繁了?縱觀近廣東50年來的地震發生頻率與走勢,總體來看,今年廣東的地震屬于正常水平。但是廣東地形地貌有其特殊性,山多水多,斷裂發育,地形高差較大,造成各地區發生地震的頻次和地震強度存在較大差異。除了位于北部山區的河源、韶關,地處沿海經濟帶的粵西陽江都是地震高發區。
廣東地震預警有一套>>
部分地區已實現60秒預警
廣東省地震局地震監測中心主任黃志東表示,目前廣東已建成了一套“珠江三角洲地震預警臺網”,部分地區已初步形成地震預警能力。“可實現在東部沿海地區近海震源區發生破壞性地震后,為珠江三角洲和周邊地區贏得5-60秒的預警時間。”黃志東介紹。接下來計劃新建和改建1172個地震臺站,使全省大部份地區具備烈度速報和預警能力。
關于地震必須掌握的小知識
◎應急避震記住這條大原則:
震時就地避險,震后迅速撤離!
◎保護好重要部位
頭頸:低頭,用手護住頭部、頸部,可用被褥、枕頭頂在頭上
眼睛:低頭,閉眼,以防異物傷害
口鼻:用濕毛巾捂住口鼻,以防灰土、毒氣等
◎自救互救方法
采取喊話、敲擊等方法,判定幸存者的確切位置,也可向家屬或鄰居了解情況;
接近埋壓人時,注意分清支撐物與埋壓物,不要用利器刨挖;
抬救過程中,不可強拉硬拽;
對一時難以救助的傷者,做好標志,等待救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