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9日,“湛江非遺美食地圖”上了微博同城熱搜,引起了不少老湛江的熱議。
在“吃、住、行、游、購、娛”六大旅游消費元素中,“吃”排在首位。與過去旅游餐飲為了“吃飽”不同的是,如今品嘗美食已成為旅游的重要內容。近年來,全國各地不少網紅小吃火爆“出圈”,“跟著舌尖去旅游”成為不少人個性化休閑旅游的需求。有些盛產特色小吃的地方,看中了網紅小吃“自帶流量”的屬性,開發出了不少“美食地圖”。
比如在河南洛陽,有一條“網紅”旅游線路的主題正是“非遺美食地圖”,將鐵謝羊肉湯、老雒陽漿面條、新安燙面角等非遺美食“串點成線”,又以其中的“網紅店”帶旺周邊旅游點,這種“以舌尖為導航”的新玩法同樣大受歡迎。以點串線,以線成面,一地的文旅產業因美食“出圈”。如今,湛江終于有了自己的“非遺美食地圖”,著實令人欣喜。
但另一方面,筆者仔細看了網上流傳的“湛江非遺美食地圖”,雖然安鋪年糕、吳川月餅、遂溪制糖、調順干魚、海味月餅、雞仔餅、豬籠餅、麻章燒豬、坡頭臘腸、蛤蔞粽等大家熟知的美食上榜,但吳川松糕、麻通、坡頭五爹豆腐等“滄海遺珠”同樣不少。這份“湛江非遺美食地圖”只能算是“草圖”,就連“打卡路線”“網紅店”等都沒有畫出,如果是外地游客看了這“地圖”,都不知道該從何找起。
“湛江非遺美食地圖”,其實大有可為,關鍵是要找準辦法。對此,筆者有兩點建議。其一,是將“湛江非遺美食地圖”與特色商家結合起來,真正成為“地圖”,讓市民游客找得到、吃得好。在廣州,就有商家將廣式腸粉與西關文化結合起來,將非遺技藝、傳統文化與店鋪形象設計融合,開辟出一條非遺美食文化傳承發展的新路徑。店鋪的壁畫上,張貼著手繪畫,介紹廣式布拉腸、荔灣艇仔粥、韭菜豬紅湯、干炒牛河等地道小吃,嶺南風味濃郁。其中更圖文結合介紹布拉腸的制作過程,令人眼前一亮。湛江也應該培養一批這樣的美食商家,不僅要給食客最正宗的“湛江味”,也應同時介紹美食中蘊含的非遺文化、湛江特色。
第二個建議,是要讓“湛江非遺美食地圖”走上“活態”展示之路。筆者還記得,去年本地美食大V“湛江唯食網”,就做了一期吳川“松糕一條街”的推介,在抖音、微博、微信朋友圈中刷屏,眾多市民游客爭相打卡只為一嘗這款吳川地道網紅小吃,更有全國各地網友在留言中詢問“能否快遞”。新媒體時代,直播帶貨、云上銷售的新模式,讓非遺美食有了更廣闊的舞臺。保護非遺,固然需要政府和社會各方面予以扶持,但另一方面,“輸血”的目的,最終是增強非遺本身的“造血”功能,以自身特色去重新贏得市場。直播帶貨就是一個全新的機遇,這同樣也是一種“活態”的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