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塘鎮人民政府與廣東華蒲燈飾有限公司項目投資合作協議簽約儀式在沈塘鎮人民政府舉行。
4月21日,雷州市沈塘鎮迎來一件大喜事——在各級黨委、政府的支持下,沈塘鎮首個蒲草文化產業基地于后山村順利落成,掀開了沈塘蒲織文化嶄新篇章,為鄉村振興注入了一股產業發展力量。
雷州市沈塘鎮人民政府大院內,一位拄著拐杖的村民在招聘會現場咨詢報名。
助力殘疾群體就業
當天,雷州市沈塘鎮政府與廣東華蒲燈飾有限公司簽訂合作協議,聯合打造沈塘蒲草文化產業基地。隨即,舉辦專場招聘會,政企攜手帶領群眾開創蒲織產業新發展。
紙巾盒、垃圾桶、儲物盒、包包、帽子、燈飾……招聘現場擺滿了琳瑯滿目、編織精美的蒲織產品。此次優先招聘對象為殘疾人群體,包吃包住,月薪為底薪1500-1800元+提成,首期計劃招聘六十人,吸引了眾多應聘者前來。
“基地主要生產高端蒲織燈飾,編好一個提成約為100-150元,熟練工一天編一兩個不成問題。”公司負責人吳訓勝表示,“我們很希望能夠幫助殘疾人就業,讓他們能夠自力更生,過上更加美好的生活。”
吳訓勝是一名土生土長的沈塘人,因為熱愛蒲草編織,于2012年7月份開始從事蒲草行業,不斷鉆研、推陳出新,逐步成長為將蒲草改造、制作成燈飾的第一人。其公司的蒲草展廳于2017年9月在中山市古鎮投入使用,蒲草燈飾產品銷往世界各地。
下一步,沈塘鎮將與該企業緊密協作,開發、設計、生產、加工、銷售燈飾等一系列高端蒲織產品,讓田間地頭的“小蒲草”登上“大雅之堂”,進一步撬動蒲織產業潛在能量和市場。
當日,沈塘鎮2022年蒲織文化基地專場招聘會舉行,本次招聘會的主要招聘對象為沈塘鎮的殘疾人群體。
雷州蒲織文化淵源流長
雷州蒲織是一種以手工方式把蒲草編織成日常用品的傳統技藝,主要流布于雷州半島中部的雷州市,其產品充溢地方風土人情和濃郁傳統文化意韻,是雷州人民薪火相傳的民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雷州蒲織技藝源遠流長,明清兩代,蒲織品已成為雷州大宗出口貨物。20世紀30年代,雷州蒲織業達到全盛時期,年產量突破4000萬張,主要用作糖包和鹽包。20世紀六、七十年代,雷州蒲織從業人員達10萬人,年產草席、草袋、提籃、草帽、草扇等近2000萬件。
沈塘鎮黨委書記吳小智介紹,雷州蒲織技藝是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而雷州蒲草多出于沈塘。沈塘也素有“蒲織之鄉”的美譽,當地婦女基本都能夠熟練掌握蒲織技藝。
長期以來,蒲織產業是沈塘主要的支柱產業之一。20世紀90年代,受“打工潮”的影響,加上傳統蒲織收益低微,導致從業的人員銳減,當地蒲織產業一度陷入低谷。而從2002年起,當地群眾通過工藝創新,推出新型蒲包系列產品。這種小蒲包用料少,工作量小,婦女們隨手便能編織。沈塘當地一些創業青年從中嗅到商機,開發出一系列新穎、時尚的新型蒲織品,并在網上進行推廣、銷售,當地蒲織產業也由此重煥生機。
新落成的蒲草文化產業基地更是在當地扎實的蒲織文化產業基礎上推陳出新,謀劃做大做強做優蒲織產業,傳承好發展好蒲草文化。同時,激發廣大鄉賢創新創業活力,助力鄉村振興。據悉,項目建成后,將可輻射解決周邊500-1000多名群眾及殘疾人的就業問題,在“促就業,鞏成果”的鄉村振興大潮中貢獻出可觀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