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2日是第53個世界地球日。當天,由市湖光巖風景區管理局、市自然資源局、廣東省地質局第四地質大隊、市科協共同舉辦的主題宣傳科普活動在湖光巖景區啟動。(4月24日《湛江日報》)
4月22日在湖光巖舉辦的科普活動上,地質標本展、地質公園攝影聯展區等,讓市民游客大開眼界,也讓我們看到了地質科普的吸引力。探索“地質+旅游”,打造湛江大文旅的新路徑、新亮點,大有可為。
說起湖光巖,湛江人都知道。但大家可能不了解的是,湖光巖風景區僅是雷瓊世界地質公園的一部分。雷瓊世界地質公園,全稱“雷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地質公園”,地處廣東省湛江市雷州半島(雷)和海南省??谑校ō偅?,由湛江園區、海口園區與瓊州海峽組成,面積為3050平方千米。
過去雷瓊曾連成一片,從距今約3000萬年開始,其間發生東西向的斷陷下沉,海水涌入斷陷區形成瓊州海峽,雷州半島與海南島從此隔海相望。伴隨瓊州海峽的形成,歷經前后11期的火山噴發,這片地區擁有廣闊的玄武巖臺地、形態各異的火山地貌;海岸一帶火山巖受海水作用形成一系列海蝕地貌與海積地貌。這也給湛江留下了一份極其珍貴的“地質+旅游”寶藏。
在湛江園區,除了有大家熟知的湖光巖,還包括被譽為“天然氧吧”的三嶺山景區、因石狗出名的雷州古城景區、有“海上森林,候鳥天堂”之稱的九龍山景區、擁有爆款“菠蘿的?!钡男炻勌镅缶皡^等??梢哉f,這是一條大自然饋贈的“地質+旅游”路線。
當地質遺跡“邂逅”旅游,就像魚兒遇到了水,會產生神奇的“化學反應”。早在2001年,云南石林、湖南張家界、江西廬山等地就建立了首批11家國家級地質公園,成為觀光旅游和科普探險的好去處。然而,因為“地質+旅游”沒有很好地融合起來,所以并沒有產生“1+1>2”的效果。但如今,有了全息投影、可視化等技術的加持,“地質+旅游”迎來了一大轉機——通俗化。過去要靠文字解釋清楚一種地質現象其實不容易,游客對此往往有“距離感”,地質資源也不容易實現科普功能。但如今,借助信息化技術,比如二維碼,我們可以給每個地質現象設計一套演變動畫和講解,甚至通過全息投影等技術,讓地質現象“活”起來。想象一下,假如你能在湖光巖景區里,“親身經歷”一次瓊州海峽、湖光巖的形成過程;在九龍山景區,“親眼記錄”紅樹林是怎樣從一枝苗長成一棵樹,再成為一片林;在徐聞田洋景區,看大自然是怎樣打翻“調色盤”的……那豈不愜意?
這條“地質+旅游”的新路徑,可以與“紅樹林之城”建設、鄉村振興、研學旅游、科普教育等緊密結合起來,深入挖掘融入本土文化特色的地質故事,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為地質旅游打上濃厚的文化“烙印”。如湖光巖風景區,筆者讀小學就開始聽到許多神奇有趣的故事,完全可以結合地質科普內容再創作,打造出“地質+旅游”的“湛江樣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