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思福曾處在密閉而狹小的車內空間,近距離、長時間接觸,不開車窗、開空調,通風條件差。
根據流行病學,這是一個具備傳染病傳播條件的高風險場所。
這是流調的A面。
王思福住在城中村,60平兩室一廳,老老少少十口人,“蝸居”打拼。可以說,是一個艱難行走在大城市邊緣的“深漂”家庭。
“我真的很想配合你,但只要我一說,我就會丟工作。”
“我們將嚴格保密。法律也會保障您的權益。”
“我的老板總能找個理由炒掉我。”
這是流調的B面。
群體與個體,醫學與人性,狹路相逢。在故事結尾,王思福提供了乘客名單。他被判為密接,乘客被判為次密接。同時,他也失業了,與一家九口被拉到隔離酒店。那時,段利娜想起《希波克拉底誓言》——我之唯一目的,為病家謀幸福——這是她踏入醫學殿堂的第一課。“我真的非常不想流調他。我撬動了他們一家十口的人生,你明白嗎?!”面對內心的矛盾,段利娜再次落淚。流調,全稱為流行病學調查。作為預防醫學的基本方法,流調旨在“追溯病毒來源”和“防止疫病蔓延”。被譽為“醫學偵探”的流調員,為追蹤線索、揪出病毒而努力。但是,這一醫學問題,因與人的交流而變得復雜。從流調里看世界。如何平衡醫學和人性的天平?這是段利娜從醫學院畢業以來,在流調工作上,遇到的最大挑戰。以下是她的自述:01“給我一部電話,我能讓你敞開心扉”流調員像是銷售員,判密接、消殺就是產品。銷售員是第一個拿到客戶資料的人,后續判密接、采樣、消殺等環節,都依賴于銷售員拿到的客戶資料。假如推銷得不好,客戶資料收集不全、不準確,那么后面的人就沒法做產品。而且,這不是一錘子買賣。流調員是集銷售和售后兩種功能于一身的。所以,好的流調員應該像銷售員一樣具備良好的共情能力。因為,獲得客戶資料的前提是獲取客戶的信任。段利娜的朋友圈我曾經在內部培訓里開過一堂課,叫“銷售必說的10句話、必會的5大技巧”。這些銷售技巧全部可以用于流調。在醫學知識足夠用的前提下,流調員實際上是在和電話“切磋”。如何通過一通電話,和對方建立起相互信任的關系?這是非常考驗人的溝通和表達能力的。實質上,這是一種共情能力。你要是能站在對方的角度,想他之所想、急他之所急,那他自然會相信你,敞開心扉告訴你想要的東西。醫學知識是告訴流調員:搜集什么?共情能力是指導流調員:怎么獲取?02“是他們不把防疫當回事嗎?我覺得不是。”當能與他人產生共情時,我就能理解,為什么有人要隱瞞?為什么有人要撒謊?是他們不把防疫當回事嗎?我覺得不是。如同開頭提及的例子,是那位司機不愿意配合嗎?他也是要吃飯的,也有來自家庭、工作的壓力。圖源網絡例如,一位老板好不容易在城中村里開了一個小面館。假如他被判為密接,起碼得隔離大半個月。他就營不了業,是不是?但在隔離期間,店鋪租金、家里房租、員工工資都得照交。別看就這么一個小面館,要面對的壓力很大。所以他或許抱著一種“我不會發病”的僥幸,然后“躲著不說”。換作是你,你會犧牲全家人的經濟來源嗎?然而——這群人往往還會遭受網絡暴力。來源:b站up主 “照理拍案”很多網友會吐槽——“你為什么不配合?”“你為什么要撒謊?”這一絲絲憤怒和抱怨,其實代表著許多健康人或沒被隔離的人的態度。這是一種作為旁觀者的態度。還有網友吐槽——“你為什么到處亂跑?”反過來想,假如此時沒有疫情,那這些病例、密接做的事不就是大家會做的事嗎?普通人的生活不就吃吃喝喝、見見朋友?他又有什么錯呢?如果他明知自己生病了,還惡意傳播,那是他錯了。假如他都不知道自己生病了,只是去做了一些大家都會做的事,他又有什么錯呢?圖源:小紅書用戶“香菜君”撒謊、隱瞞等行為,的確給流調工作添了麻煩。假如觸犯了法律法規,那自然會得到相應的處罰。但每個人都有一些不可訴說的苦楚,不應該再被網暴、被指責、被吐口水。人與人之間多一些善意和理解會更好。圖源網絡
03“有天,我的同事就突然暈倒了。”疫情最吃緊的時候,在福田流調中心,幾百號流調員都是滿負荷運轉的狀態。有天,我的同事就突然暈倒了。段利娜的朋友圈他倒下的前一天,還和我交接工作。那時,我就感覺他的精神好像不太好。人有點垮,說起話來有點喘、沒力氣。眼神是飄的,缺睡眠。第二天大清早,我剛好不在。坐他旁邊的人眼睜睜看著他滑到在地。這個同事就立馬沖過去跪在地上,抓著他的手,一直摸著脈搏,保證他還在的狀態。就特別怕人沒了,其他同事就趕緊打著120。這件事給我的沖擊很大。這就像是一場跑步比賽,我們已經很努力在跑了,用盡全力在跑了,但還是好難追、好難追。圖源網絡
人類面對大自然,就是如此弱小,哪怕我們付出生命的代價,也很難抗衡。這種強弱、大小的對比,讓人覺得無助。尤其在現代社會,分工越來越細,人口越來越密集,國與國之間的交流越來越頻繁。一個傳染病在當下產生的社會影響,就是會這么大。這是由人類活動決定的。假如回到原始時代,一個新的傳染疾病出現了,它有可能感染一個人就影響上萬人的生活嗎?我覺得很難。但在現在,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例如,一個外賣小哥被確診為陽性患者。毫不夸張地說,他就是可以影響上很多人的生活。疫情期間,在微信后臺留言而感動全城的外賣小哥田猛實際上,當人有這樣一種社會行為、生活方式時,這個病的影響力就有這么大。04“我是學公衛的。啊?你是掃廁所的?”這兩三年,我們有沒有小的改變?那肯定是有的。之前,我是做百日咳的監測工作。百日咳是一個很強烈的呼吸道傳播疾病,但近三年來,它的發病率連續下降,原因是人們都戴口罩了。戴口罩原本防的是新冠病毒,沒想到,其他呼吸道疾病的發病率也跟著下降。這就是由人們行為的改變,導致了一個疾病的變化。另一個變化是洗手。在疫情之前,很多人在吃飯前,懶得洗手。但在疫情之后,注意手衛生的人肯定越來越多。很多人不僅會認真洗手,還會隨身帶消毒液。在疫情之前,大家都覺得讀預防醫學出來的不叫醫生。因為,大家對醫生的定義就是看病拿藥,但公衛醫生又不開處方。在我上學那會,許多人問“你學什么的呀”,我說“學公共衛生的”,對方回答:“哦,掃公共廁所的啊”。那些年在疾控工作的無語瞬間▼
但其實,公衛醫生是在給社會開良方——阻斷傳播鏈條,追蹤溯源病毒——這是一種策略型的藥方。現在,疫情讓更多人知道“流調員是干什么的”,也讓預防醫學走入大眾的視野。我相信,越來越多向好的改變,會在日后一點點浮現。來源:人間投影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