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記者隨湛江市鄉村振興局督查組進入遂溪縣烏塘鎮,所到的鎮村道路干凈整潔,田野可見大片的辣椒、番薯、藥材。烏塘鎮人口剛過2萬,耕地面積4萬多畝,這樣一個小鎮卻擁有“廣東省南藥種植基地”和“廣東省荔枝品牌示范基地”兩張名片。這里究竟蘊藏著怎樣的發展“密碼”?帶著疑問,記者走訪了烏塘鎮農村,深切感受烏塘的發展脈絡。
改革激發振興活力
地處粵西腹地的烏塘,不靠海,沒有大江大河,也沒有湖泊,鄉村振興只有依靠農業逐步發展,這是烏塘干群多年來形成的共識。
“干群同心,是推動鄉村發展的重要保障。”鎮干部介紹說,上級考慮到烏塘面積小人口少,自然資源十分有限,經過干群充分醞釀,大膽推動體制改革,將原有的34個自然村,全部升格為行政村。村子人口少,居住集中,便于動員和組織起來,共同謀求適宜的發展路子。
2020年以來,在結對幫扶下,烏塘干群與幫扶力量緊密結合,引進先進科技,對接發達地區市場需求,依靠土地流轉集中和規模化集約化高效種植,發展特色產業。去年,農民人均年純收入達到17835元。
以前的烏塘,在省市縣人居環境檢查中,常被點名批評。如今的烏塘,公共服務大大改善。鎮村道路寬闊,綠樹成蔭,村莊整齊,外立面統一色調,村內干道、巷道貫通,排污、飲水、家禽圈養、小公園、小菜園、小果園統一規劃,錯落有致,處處煥發出勃勃生機。“你走到哪個村都是樣板。”烏塘干部自豪地說。
土地流轉釋放潛力
“土地流轉率高,大大提高了經濟效益。”分管經濟的烏塘鎮副鎮長介紹,全鎮現有4.2萬畝耕地,已經流轉出去2.2萬多畝,其中50畝以上的種養大戶120多家,規模最大的一家流轉到了1800畝耕地,以種植北運菜為主。
種養大戶主動融入廣東省“12221”市場體系,積極參與RCEP商貿圈,采用先進種植技術,嘗試智能化運營,對投入與產出進行科學分析和調控,土地經濟效益提高許多。一畝地的經濟收入達到6000多元,是以前分散戶的近3倍。良好的經濟效益產生強大輻射帶動作用,在周邊逐步形成了“基地+工廠+農戶”的產業發展模式。
烏塘土地流轉集中由自發變為自覺,現在一家一戶種植的很少,據統計不足4000畝。農民合作社、種植大戶和龍頭企業迅速發展起來。這些新興經營主體,秉持開放合作理念,與省內外120多個特色鄉鎮的特色產業發展對接起來,實現了信息、技術、人才和市場共享,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工商資本關注烏塘、進駐烏塘、發展烏塘,為烏塘鄉村振興持續推進注入了強大動力。2021年,該鎮農業增加值3.27億元,同比增長9.7%。
發揮優勢壯大產業
“土壤優勢明顯,帶動了烏塘南藥產業發展。”鎮村干部介紹道,烏塘土壤烏黑,各類有機肥含量高,非常適宜種植南藿香、天冬、穿心蓮等,為南藥產業發展奠定了重要的物質和技術基礎。目前,烏塘鎮種植南藥有6000多畝,年產值5900多萬元。
由于技術日漸成熟,國家藥監局和省有關部門多次考察烏塘鎮南藥產業發展情況,在土壤檢測、品質鑒定、初步加工等方面提出技術標準。
不僅南藥品質好,烏塘的荔枝也在粵西頗負盛名。據科研人員介紹,烏塘境內有湛川溪、安貢溪滋潤,土壤有機肥含量高,適宜多種荔枝生產,荔枝品種豐富,多達13種。荔枝品種培育和控花等技術日益成熟后,烏塘每年種植荔枝10000多畝,帶動周邊種植5000多畝,年產值超過1億元,被廣東省評為“廣東荔枝品牌示范基地”,去年還申請舉辦了“湛川河谷荔枝文化旅游節”。
此外,烏塘的毛竹品種多,質地優良。“我們利用本鎮和周邊的小毛竹,編織柵欄和籬笆出口歐洲等地,一年產值達到1.2億元。”在鎮干部介紹下,記者走進鄉鎮企業虹茂工藝品有限公司,3個大生產車間內,一捆捆晾干的小毛竹整齊堆放,加工機械一溜擺開,工人師傅現場演示了日常加工過程。工人自豪地說:“這種細小毛竹,經過晾曬、打磨等技術處理,既環保又特別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