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嶺南師范學院舉辦首屆嶺南紅樹林學術論壇,省內外紅樹林研究的專家學者齊聚湛江,就推動紅樹林保護、恢復、利用,推進大文旅開發以及自然研學教育等方向進行研討,助力湛江創建紅樹林之城。會議期間,記者采訪了嶺南師范學院紅樹林研究院名譽院長、研究員、博士生導師范航清。
范航清是廣西紅樹林研究中心主任、中國生態學學會紅樹林生態專業委員會名譽主任,1991年以來在我國紅樹林研究機構創辦與建設、研究與保護、人才培養、決策咨詢、國際交流和科普教育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貢獻。他原創“紅樹林地埋管道原位生態養殖”系統;提出并參與監修了我國第一條生態海堤;提出了“退塘還林紅樹林生態農牧場”建設的技術路線圖,為國家“南紅北柳”“藍色海灣”海洋重大生態工程的實施樹立了可持續的創新榜樣。
生機勃勃的特呈島紅樹林。 記者 張鋒鋒 郎樹臣 攝
建議:打造紅樹林生態農場
范航清指出,紅樹林保護很難產生直接的經濟效益。但其非常重要,在海洋生態平衡中發揮著巨大功效和作用,“可以嘗試既可恢復紅樹林又可以為人類創造經濟價值的‘退塘還林紅樹林生態農場’。”
紅樹林生態農場是指一種在潮間帶紅樹林灘涂開展的原位生態養殖方法,利用海水漲潮退潮原理,進行地埋式水體灘涂魚類生態養殖。充分運用紅樹林生態品牌效應來發展生態養殖,預計每畝紅樹林收益可達萬元左右,是一個可以兼顧養殖與環境的方法,“讓樹生錢”,轉變紅樹林保護區可看不可用的傳統模式。生態農場在廣西已經開展5年,實驗表明效果不錯。
“紅樹林的魚蝦蟹質量被公認為最好的,因此很受市場歡迎。從這一點看,它很可能是地區轉型發展海洋經濟的嘗試或者說是突破口。”范航清說。
呼吁:保護開發并重 發展藍碳經濟
現在越來越多的企業樂于參與到生態環保的事業當中,把生態旅游與工業旅游相結合。范航清點贊這種現象,認為“引進社會力量,更有助于紅樹林的保護”。
湛江紅樹林保護區面積大資源豐富,如何開發利用為大文旅服務?范航清說:“生態農場能不能盈利,很重要的一點是看產品能不能得到社會認同。”生態農場產量無法與傳統養殖業的產出相比,它是個高品質的、小眾產品,“價格會稍微高些”。
范航清指出,湛江在紅樹林研究方面有著天然的優勢,廣東海洋大學、嶺南師范學院也做了很多相關工作,“現在湛江提出打造‘紅樹林之城’,研究紅樹林的學者更應該為其出力,加大力度研發,加快科研成果轉化,為地方提供科技支撐,更好地保護開發利用紅樹林。推動‘藍碳經濟’發展,讓海洋資源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