煮豆漿做腸粉,騎車出門買菜,廚房切菜蒸熟,打包飯菜等人來取,下班睡在店內沙發……這樣的工作全部由1人完成,已經重復了8天。
陳紹賢本來是個店長,自“0506”疫情以來,他由店長變成了采購員、洗菜工、廚師、服務員、保潔員等等。
這個人是陳紹賢,“90后”店長。這個店在坡頭區南調街道南調路——“0506”疫情發生后,這家店是整條路屈指可數堅持不打烊的餐飲店。
“一開始本來想去當志愿者的,我都報名被錄用了,但公司有要求,我就堅守這里買菜做飯、打包飯菜,免費供應南油三區封控區和部分單位戰疫人員。”陳紹賢說。
店內原有9人,包括點心師、廚師、服務員、洗碗工,疫情襲來,8人無法返回店內。只有店長一人“留守”,包攬下所有工種。
5月13日深夜,陳紹賢忙完一天的工作躺在臨時搭建的“床上”看手機,了解疫情信息。
晚上,他把店內四個沙發相向拼合,當成床倒頭就睡,中間拼合的“凹槽”也沒能阻擋他沉沉睡去。
14日凌晨5點,他像往常一樣,起床用1個小時煮豆漿、做腸粉,半小時打包碼放好,7點開始有人過來取餐。
陳紹賢嫻熟地將做好的飯菜分裝進餐盒。
取餐區桌面,36份打包好的早餐,有小米粥、豆漿、鹵蛋、餃子。午餐和晚飯,每天輪番“變花樣”:蜜汁叉燒飯、蒜香排骨飯、牛腩腐竹飯、烤雞中翅拼鹵肉飯……
5月14日早上8點剛過,忙完早餐的陳紹賢來到旁邊的菜市場采購當日需要的蔬菜。
8時許,陳紹賢開著電動車去海東市場,掃碼測體溫,走到蔬菜檔口,買了一大袋生菜、一大袋豆芽。
5月14日早上8點剛過,忙完早餐的陳紹賢來到旁邊的菜市場采購當日需要的蔬菜。
記者一路“尾隨”他進了市場,“撲面而來”是一捆捆、一扎扎久違的新鮮蔬菜,看著菜葉上晶瑩透亮的水珠,聽著砍肉聲、詢價聲、腳步聲,記者眼眶莫名其妙熱了起來。
“你一個人在店里會無聊嗎?”回店的路上,記者問他。
“一日三餐都在忙,哪有時間無聊呀。”小伙子憨厚地笑著說。
去掉菜頭,再用水浸泡,每一道工序陳紹賢特別用心。
買回來的蔬菜,按照規定是需要浸泡半個小時的,浸泡之后再清洗兩遍才可以進行烹飪。
身上的服務員紅色工裝皺巴巴又有污漬,回到店里的陳紹賢換上白色廚師裝,戴上廚師帽,一分鐘“變身”,臉上滿是陽光的笑容。
原本很少進廚房的陳紹賢,此時此刻已經是個“老廚師”。疫情剛開始的時候,每一道菜他都需要打電話向被隔離在家的廚師請教。
9時許,陳紹賢走進后廚,洗菜、切菜、裝碟,把菜放進蒸柜蒸熟,動作麻利,駕輕就熟。
為了保證味道,每一道菜品都是按照配方來嚴格執行配比的,陳紹賢用秤來稱重。
“我這崗位很小,但也是一份抗疫力量。認真做好每頓飯,讓一線吃飽吃好,是一種熱愛更是一份責任。”他認真地說。
經過兩個多小時的忙碌,陳紹賢把準備好的午餐端出廚房準備打包。
5月14日中午的20份快餐,陳紹賢分別準備了清蒸蒜香排骨飯、馬蹄肉餅飯、烤雞中翅飯,而且他特別在每一份快餐里多放了一個鹵蛋。
分裝好所有的快餐,陳紹賢為每一份盒飯貼上小封條。這也代表他完成了當日的午餐工作。
走出店門口那一刻,記者打心底覺得,整條南調街最靚的仔,非這個“90后”店長莫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