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0506這輪疫情防控大仗硬仗中,作為打通疫情防控“最后一公里”的關鍵環節,無數名網格長、網格員鑄成了一道最堅固的基層防線,他們用日與日持續不懈的堅守,頑強地戰斗在網格最前沿,倔強地奔跑在抗疫第一線。
竇興偉身穿大白,在烈日底下深入封控區,用大喇叭通知村民做核酸
哪里有困難哪里就有網格長的身影
坡頭區官渡鎮東岸村網格長竇興偉就是這道堅固基層防線中的一員。
從疫情開始之初,他每天的工作都始于凌晨、終于深夜。協調入戶物資調配、卡口人員值守、組織封控區全員核酸檢測、送醫送藥、協調解決居民各項困難……盡管疫情防控工作千頭萬緒,盡管年紀偏大,他從不叫苦叫累,主動扛起責任,沖鋒在抗疫一線,始終堅信:作為一名黨員干部、一名網格長,服務群眾是我義不容辭的責任。
疫情防控工作中,居民需求、防疫工作難度不斷加大。5月9日,市人大機關黨員志愿者報到后,有效緩解了東岸村網格點的服務壓力。
為更好地發揮志愿者作用,竇興偉組建了東岸村網格群,定期發布工作任務,并將支援力量分為成多個群組,工作細致的女同志被納入后勤保障組,身強力壯的男同志被納入生活物資保障組。多個組別相互協作、密切配合,有條不紊地應對繁雜的工作任務,大家在工作之余也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為盡快摸清東岸村網格點封控區人數,竇興偉帶領十數名黨員志愿者深入封控區摸排。身穿密不透風的防護服,志愿者們冒著狂風暴雨逐戶上門排查,拿到第一手數據并安排核查校對和錄入數據工作。
封控期間,如何更好保障村民生活物資保供問題?竇興偉和同事積極聯系各個渠道,為村民送去米面油、蔬菜等生活必需品,以及水果、面包、雞蛋、蘸醬菜等多種形式的食品。遇到有行動不便的老人,他就送貨上門;網格員住宿出現問題,他就去溝通協調……他的電話每天響個不停,哪里有困難、哪里有問題他就出現在哪里。
“相信在每個網格長、每個志愿者喝每個疫情親歷者的共同努力下,我們一定能夠打贏這場疫情殲滅戰。”竇興偉說。
林志偉趴在地上錄入信息
才下七尺講臺,又上“抗疫前線”
“0506”疫情發生后,坡頭區官渡鎮東岸中學副校長林志偉主動請戰,擔任東岸村封控區網格點副總指揮。
連日來,林志偉每天在東岸村現場指揮部工作18個小時以上,嚴格執行封控區“區域封閉、足不出戶、服務上門”的封控要求,堅持每天進入封控區協助醫務人員做好居民核酸采樣工作、摸排特殊人群、為足不出戶的村民派送生活物資等,做到“兩點一線”(封控區—板房宿舍),堅守抗疫戰場。
5月11日18時,兩名不屬于東岸村醫護組核酸檢測范圍的居民前來東岸村指揮部求助,咨詢做核酸采樣的點位,心急如焚。了解情況后,林志偉一邊安慰他們,一邊協調另一組醫護人員為這兩名居民單獨采樣,兩人激動得連聲道謝。
東岸一名兒童自5月12日起,在家反復低燒了兩天,由于封控時期外出就醫條件有限,一直通過電話問診渠道開藥進行簡單醫治,5月14日夜發燒至39.8℃,反復抽搐,情況不容樂觀,家長向指揮部緊急求助。林志偉得知后,迅速行動,多方溝通協調,最終聯系到坡頭區一輛120救護車將該名兒童送到醫院治療,家長對指揮部工作人員的幫助感激不盡。
連日來,林志偉深入封控區認真核查區內人員相關信息,有時就地取材趴在地上第一時間錄入信息,確保“第一手“數據準確無誤。為確保封控區內的群眾生活得到保障,他堅持步行上門送油、米、肉等生活物資,工作一天后,脫下防護服的林志偉已經全身濕透。盡管再苦再累,林志偉一直堅持戰斗在防疫最前線,用細致周到的服務保障東岸村網格點防疫工作行穩致遠。
詹愛嬋在烈日下搬運封控區居民日用物資
“我電話24小時在線”
一件藍馬甲、一副口罩、一套表格、一支筆,就是詹愛嬋在抗疫工作中的全部“裝備”。
詹愛嬋是坡頭區官渡鎮東岸中學的一名體育老師。疫情發生后,她第一時間報名參與防疫網格工作,奔赴抗疫一線,守門卡、訪民情、助老幼,處處都有她的身影。
連日來,她對負責區域內進出人員和車輛進行登記、測量體溫、耐心做好居家健康監測人員思想工作,充分發揮“人熟、地熟、情況熟”的優勢,密切關注人員動態,對疫情防控中可能出現的各類風險做好預測預警預防。
她還身兼東岸村網格聯絡員的職責,詳細做好值班日志記錄,頂著烈日搬運封控區居民日用物資,協助做好密切人員的轉運工作,并為市人大機關黨員志愿者提供幫助,幫助他們盡快熟悉工作環境。
“有什么問題就打我電話,24小時在線”是詹愛嬋對網格居民們的承諾,“全心全意為居民服務,居民滿意就是我最大的成就”是她對自己的要求。正是這樣一名普通的網格員,全身心地投入到網格事務中,用愛心和堅守溫暖著網格居民,奉獻著自己平凡而堅定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