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月8日,是第十四個“世界海洋日”暨第十五個“全國海洋宣傳日”,主題是“保護海洋生物多樣性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覆蓋了地球三分之二面積的這片蔚藍,為世界10%以上人口提供了食物和收入來源,并在氣候變化的發展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而對于湛江人而言,湛藍的天、湛藍的海,更是這座城市的名片與驕傲。光是從“中國海鮮美食之都”這個響當當的美譽,就能感受到湛江與海的相伴相生。
保護海洋生物多樣性、守護海洋生態環境,湛江去年起吹響了打造“紅樹林之城”的號角。湛江不僅擁有全國面積最大的紅樹林自然保護區,還憑借去年“湛江紅樹林造林項目”首筆5880噸的碳減排量轉讓協議,開了我國藍碳交易的先河。可以說,湛江完全有能力、有底氣打造海洋生態保護的“范本”,以“紅樹林之城”建設破題“海洋碳匯”。從目前來看,市民對紅樹林、“紅樹林之城”的認識還不夠深入,我們正好借海洋日的契機,加大宣傳推廣力度。6月7日,國家海洋預報臺微信公眾號就推出海洋日系列文章,專門介紹紅樹林。文中用漫畫形式與紅樹林展開對話,讓紅樹林相關知識更加生動有趣。尤其是講到紅樹林對沿海地區的重要作用時,三幅漫畫更是把“海岸衛士”的形象詮釋得唯妙唯肖。在紅樹林對海洋生物多樣性重要意義等知識的宣講上,我們就應該學習這些有趣的方式方法,讓紅樹林更接地氣更生動。
除了紅樹林,湛江在保護海洋生態環境方面還有著諸多閃光點。比如今年3月,湛江日報微信公眾號發布消息稱,在徐聞,有一群人在海底“種”珊瑚,并點贊這是“最浪漫的工作”。湛江有著豐富的珊瑚資源。在廣東徐聞珊瑚礁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分布著我國大陸沿岸唯一發育和保存完好的現代珊瑚岸礁。這既是珍貴的海洋生態資源,又是獨特的藍色旅游資源,假如能統籌做好這片“海洋熱帶雨林”的保護與開發工作,“紅樹林+珊瑚群”將成為湛江藍色旅游的一張王牌。同月,湛江日報報道了湛江市深海網箱養殖優勢產區產業園海上平臺(海威1號)項目交付儀式舉行,該平臺將落戶雷州流沙港。這意味著,雷州半島有了首個破冰深遠海、耕牧“藍色糧倉”的“神器”。面對海洋保護與開發這道“雙考題”,湛江交出了不俗答卷,對于深耕海洋的未來,更是大有可為。
但我們也必須認識到,相較于時刻呼吸的空氣、須臾不能缺少的淡水,公眾對海洋污染的關注度還不夠高。海灘上不時可見廢棄的塑料瓶塑料袋、包裝泡沫、煙頭等。更令人擔憂的是,垃圾一旦入海,就很難撿起來。落入海中的垃圾,會污染海洋環境,破壞海洋生態系統。因此,保護海洋生態環境,我們需要讓公眾意識到海洋海灘也是“綠水青山”,鼓勵引導大家都從身邊小事做起,和紅樹林一樣當好“海岸衛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