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浪滾滾,顆粒歸倉。6月22日下午,記者在“廣東第一田”雷州東西洋主產區的稻田看到,一臺臺水稻收割機正開足馬力往返穿梭田間,有條不紊地進行著收割工作,一片片稻田經過收割機的處理,變成了金黃飽滿的稻谷被送到裝載糧食的車廂里。五谷豐登,農民臉上洋溢著豐收的喜悅。
(資料圖片)
“今天收割的這一片稻子在580畝左右,今年的產量預計每畝1300斤左右,可以說是大豐收了。”南興鎮種糧大戶陳春生開心地說,自家種的是雜交水稻,共有2000余畝,分布在松竹鎮、楊家鎮、附城鎮等地,還有1000余畝等待收割。
放眼廣袤沃野,整齊的稻茬在陽光底下泛著金色,如同披上了一層金裝,處處金黃。收割機轟隆作響,所到之處,稻穗被“吃”得干干凈凈,拔禾切割、傳輸脫粒、粉碎還田等環節一氣呵成,轉眼間一片稻田便收割完畢,大卡車、拖拉機、三輪車、小推車往來穿梭于田間,處處呈現一派繁忙的豐收景象。
烈日炎炎,站在田埂旁的王叔喜笑顏開,盡情享受著豐收的喜悅。“這是我們家的稻田,畝產1200斤,去年早稻畝產才是900斤左右。”他一邊用手指著鄰近的稻田,一邊告訴記者,這稻谷顆顆飽滿,估計產量比他家的還要高,至少畝產1300斤。今年天氣好,雨水充足,生長時間長,種植戶獲得豐產豐收,真是讓人高興。
素有“粵西糧倉”之稱的東西洋田,位于南渡河兩岸,水田連片面積28萬畝,連接附城、南興、松竹、雷高等10個鎮街,每年為國家供應商品糧15萬噸,是廣東省最大的雙季水稻主產區之一。
“今年東西洋田早造水稻,全年水稻種植面積26萬畝,早稻平均畝產450公斤,稻谷總產11.7萬噸,可產大米7.89萬噸。”雷州市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號稱“廣東第一田”的東西洋田,大部分農田已方格化,機耕路分布合理,水稻生產全面實現機耕機收作業,機耕、機收率達99.8%以上。
掂一掂稻粒,是沉甸甸的分量。該市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還透露,與往年相比,今年稻穗多、稻粒重、質量好。他還掰開稻穗數給記者看:“這株稻穗有160余粒,整個稻谷生長期間,氣象條件總體較好,光溫匹配也適宜,利于稻谷生長,每一粒稻谷可都是實打實的,這些稻谷將會被運送到烘干站進行烘干,烘干檢驗合格后將會被送到糧庫進行銷售。”
為保證糧食生產安全,該市嚴格落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并實行嚴格考核機制。將糧食種植面積和總產量納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實績考核、糧食安全責任考核。對工作成效突出,尤其是2020、2021年糧食種植面積增幅較大的鎮(街)予以表揚;對工作落實不力、成效差,未能完成糧食生產目標任務的予以通報批評,由鎮(街道)政府向該市政府作出書面檢討,市政府將視情約談鎮(街道)政府主要負責同志,依法依規追究相關責任單位和責任人的責任。
為提高糧食生產效率,推進水稻生產機械化,近幾年來,東西洋田地區加大土地流轉力度,鼓勵開展適度規模經營,大力支持種糧大戶進行規模化生產,提高糧食產業化程度,提高效益。目前,東西洋田地區有糧食經營公司9家,稻谷烘干廠10多家,農民專業合作社29個,家庭農場36個,種植水稻50畝以上的種植大戶360多戶,承包種植水稻面積12萬多畝(一年兩造),占水稻種植總面積的23%,同時,創建了“惠秈”“凱越”“銀夫人”等一批東西洋優質稻米品牌。
62b44ec1d600f_306435e19a5e6dbf5354e0ab51c3fcf4
從空中俯瞰,蜿蜒連綿的紅樹林,綠意盡染;無垠的東西洋田,正翻滾著金黃的稻浪。以大地為畫布,以水稻為顏料,黃綠相間的田野阡陌縱橫錯落有致地鑲嵌在南渡河畔,繪就出一幅幅唯美的豐收“油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