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6月28日,寶鋼湛江鋼鐵向記者展示了一份特別的“成績單”。“成績單”上清楚地記錄著去年該廠的一道道特別算“樹”題。(6月29日《湛江日報》)
提起企業的“成績單”,人們多數會想起產值、效益、利潤之類的關鍵詞。但寶鋼湛江鋼鐵,卻向我們展示了一套截然不同的評估方式,做起了一道道算“樹”題——將項目節能降碳成效“換算”成植樹的棵數。比如光伏(一期)年發電約5281萬千瓦時,節能降碳等效于植樹92萬棵;高爐煤氣回收約127億立方米,節能降碳等效于植樹8億棵。
一道道算“樹”題的背后,是綠色發展“解題思路”的全新變化。
綠色,是生態底色,也是發展本色,更是民生成色。實現碳達峰碳中和,著力解決資源環境約束問題,事關經濟、能源結構和生產、生活方式的深刻轉變。其中最為關鍵的轉變,當屬發展思路的轉變。是罔顧生態環境的承受能力,一味追求生產效能的最大化?還是自覺扛起碳達峰碳中和的責任,以澎湃綠色動能繪就高質量發展新藍圖?算“樹”,既在答題,又是答案。
說在“答題”,是因為寶鋼湛江鋼鐵在廠內做著特別的“加減法”——為園區“加綠”,10年累計種下了10.6萬株喬木,目前廠內綠化覆蓋率上升到38%,綠化總面積494.18萬平方米,約等于692個標準足球場;為生產“減碳”,僅用三年時間,先后攻克了“廢水零排放”“固廢不出廠”“廢氣超低排”三大行業關鍵技術,去年全廠節能降碳等效于植樹約9.97億棵樹。這套“加減法”的計算過程中,“樹”作為一種特別的“參考物”被重點關注,“算‘樹’”就是在計“換算值”,目的是為了看看能為實現“雙碳”目標作出多少貢獻。
而之所以說“算‘樹’題”又是答案,是因為這種換算方式本身就是對如何發展的明確作答。這是湛鋼的答案,更是湛江的答案。早在謀劃鋼鐵、石化兩大項目落地之初,湛江就把目標指向了打造國家級循環經濟示范區。這考量的,不僅是經濟增長、產業升級之“數”,更有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術”。說到底,也就是在算“樹”。如今,寶鋼湛江鋼鐵、中科煉化、巴斯夫三個重大項目布局湛江東海島,優勢互補,東海島真正成了一座“工業島”“循環島”,世界級綠色環保高端沿海臨港重化產業基地正加快成形。而這,也成為當下湛江堅持綠色低碳發展、努力實現“雙碳”目標的一個縮影。
每一步努力,都算“樹”。
算“樹”,就是從根本上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就是不斷去思考如何推動“兩山”轉化。通過等效于植多少棵樹的“換算”,我們可以真切感受到每一道算“樹”題背后的綠色發展力量。
做好每一道算“樹”題,就是堅持發展的“綠色定力”,就是堅持湛江的“綠色共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