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養老詐騙問題,嚴重影響社會和諧穩定,已成為社會廣泛關注的熱點。對于老人被詐騙的新聞,媒體時有報道。尤其是在一些典型案例中,有的老人被騙得傾家蕩產、無家可歸,著實令人震驚和氣憤。當我們嚴厲譴責不法分子的同時,也應進行深切反思。
實際上,不法分子的騙術也見不得有多高明,不外乎我們再熟悉不過的保健養生、投資養老、以房養老、收藏古玩等等。甚至在一些人看來很容易識破的“小兒科”套路,卻使老人頻頻上當受騙,原因何在?
從一些案例可以看出,老人被騙,絕大多數都是子女長期不在身邊,或無兒無女老人。由于老人長期缺失親情關愛,精神和感情空虛,恰恰被騙子乘虛而入、鉆了空子。因此,打“感情牌”也就往往成為騙子的慣用伎倆。比如,搞個小活動,然后給老人送點小禮物,或者以組織老人免費或低價旅游等等,借著這些機會,和老人套近乎,一聲一個“叔叔、阿姨”,噓寒問暖,關愛有加,在甜言蜜語的狂轟濫炸下,往往老人難以招架,就很容易破防。從認識老人,到取得老人信任,再到引你入局,過程雖是環環相扣,但騙子的一套“組合拳”打下來,其實是需要時間的,少則三五天,多則十天半月,甚至更長時間。在這期間,哪怕有人探訪一下老人,嘮嘮家常或打一個電話了解老人近況,并有意無意地進行提醒干預,騙子的“感情牌”就會被拆解。
因此,筆者認為,除了對老人進行防詐宣傳教育,切實增強老人防范意識外,給予老人更多的關懷是預防養老詐騙最有效的方法。為人子女,應是父母養老防詐的第一責任人。不論工作有多忙,要抽出時間,經常性地看望自己的父母,陪她們吃飯、散步聊聊。通過溝通交流,側面了解老人的生活日常。比如,最近參加什么活動,有哪些收獲和感受等等。如無法經常直接探望,可以定期打電話給予親切問候,讓老人時刻感受到親情的溫暖。另一方面,對于無子女的老人,建議街道社區發起關愛行動,組織志愿者等社會愛心力量介入,以入戶探訪或打電話的形式,定期給予老人問候和關懷,了解老人的困難和需求,掌握老人的日常生活動態。如出現反常現象,及時進行干預,不給騙子時間和機會,讓老人遠離養老詐騙。
養老問題事關百姓幸福和社會和諧。社會和家庭要共同努力,用關愛筑牢養老防詐“安全門”,守住老人的“錢袋子”,讓老人安享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