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7月5日,記者走進赤坎區少年兒童業余體校跳水隊,采訪了解“冠軍搖籃”背后的生動故事。 (7月6日《湛江日報》)
1964年,一部以跳水運動為主題的電影《女跳水隊員》在全國上演,引起極大反響。影片中全是“湛江元素”:以湛江跳水運動員鄭觀志和黃秀妮為原型;到湛江風景區和赤坎游泳場等處取景;就連影片中的地名也是極為接近的“湛川市”。自此,湛江作為“跳水之鄉”為國人所熟知。
“跳水之鄉”,湛江名副其實。作為“主角”的跳水運動員,是“跳水之鄉”的門面,自然也最受人關注——湛江誕生了勞麗詩、何沖、全紅嬋三位奧運會冠軍和林小妮、陳麗霞、李蓉娟、林勁、何超、吳春婷、朱子鋒等一大批世界跳水冠軍,可謂“星光熠熠”。而7月6日的湛江日報,則從另一個角度,帶我們認識了真正的“跳水之鄉”。我們可以發現,跳水明星輩出的背后,是“跳水之鄉”里那默默的地方支持、教練付出、市民熱愛,而最根本所在,是一代又一代傳承下來的那股“跳水精神”。正如電影《女跳水隊員》插曲《青少年運動員之歌》里,著名詞作家喬羽先生所寫:“風里鍛煉,雨里考驗,我們是一群展翅高飛的海燕”,“千難萬難都不怕”。
“千難萬難都不怕”,為“跳水之鄉”寫下了絕佳注腳。講好“跳水之鄉”的故事,把這片紅土地上的“跳水精神”傳播開去,很有必要。
既然要講故事,那首先要找準“主角”。過去,我們大都只關注跳水運動員,他們自帶“主角光環”,故事本就精彩,講起來自然容易吸引人。但要講好“跳水之鄉”的故事,就不能僅僅關注運動員本身,而是要圍繞“跳水”這個運動主題,立足于“鄉”,把鄉音鄉親鄉情都講透。如湛江日報報道里,就講了“金牌教頭”鐘權生夫婦堅守一線、攜手追夢,悉心指導和傳授孩子們跳水技術的故事。這其中的精彩程度,絲毫不亞于一場跳水比賽的冠軍之路。又如赤坎區少年兒童業余體校跳水隊的孩子們,他們小小年紀就在這片水池里追夢,他們不一定會成為專業的跳水運動員,他們不一定會成為世界冠軍,但他們的熱愛與堅持,讓我們看到了傳承的力量。這既是一種跳水技術的延續,更是一股跳水精神的接力。每一個送孩子來跳水的家長,或許心底都有著一個“跳水夢”。我們應該給予這些教練、小隊員、家長更多關注,讓他們成為故事的“主角”,這樣“跳水之鄉”的故事才能更立體、更生動、更有“湛江味”。
講好“跳水之鄉”的故事,有兩點很值得關注。其一,是用好微信、抖音等新媒體平臺,把“跳水之鄉”作為一個城市形象片去推介。這里不光有跳水冠軍,更有傳承、熱愛與堅守,是這座城市的精神、氣質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其二,是要把“跳水之鄉”與大文旅開發融合起來,帶來除“打卡”網紅劇拍攝地之外,富有更多“跳水元素”的文旅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