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據《湛江日報》報道,近日,湛江市第八小學開展以“戲曲進校園,文化永傳承”為主題的戲曲進校園活動。戲曲老師、雷劇演員走進校園為師生們帶來了一場戲曲盛宴。
戲曲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傳統文化的傳承來說,校園是不可忽視的一塊土壤。“振興戲曲藝術,從娃娃抓起;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從戲曲振興做起”,中宣部、教育部、財政部、文化部4部門曾于2017年7月31日聯合印發《關于戲曲進校園的實施意見》。可以說,戲曲進校園為校園文化教育質量的提升和學生精神世界的塑造提供了無限可能,對于培養造就一批懂得戲曲、欣賞戲曲的“小戲迷”,在學生心田播下戲曲的種子,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誠然,支持戲曲藝術表演團體到學校演出,是傳承和發展戲曲藝術的重要舉措。但是近年來,我們對青少年的傳統文化教育有點邊緣化,很多青少年不懂戲曲、不喜歡戲曲,這對傳統戲曲的傳承形成了很大挑戰。因此,要想使“戲曲進校園”真正取得實效,單憑戲曲藝術表演團體到校園來一場“表演秀”是不行的,必須想方設法使學生了解戲曲,要制定個性化的戲曲進校園的方案。
“戲曲進校園,文化永傳承”為主題的戲曲進校園活動,是赤坎區文明創建系列活動之一。活動以戲曲小講座為序章,戲曲老師從戲曲藝術的含義種類、戲曲的美、戲曲行當、戲曲程式等四個方面展開講解,重點介紹了湛江的地方劇種雷劇的發源及成就;在戲曲表演環節,雷劇演員帶來了《坐門樓》《人間春回天地明》《除蟲記》和《跌雪》等曲目的精彩演出。這種“講解+表演”的方式,可謂抓住了“戲曲進校園”的要義,無疑是一場生動的戲曲傳承教育課,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親身感受到古老戲曲藝術的無窮魅力,值得贊賞。
就此而言,“戲曲進校園”要接地氣,切不可流于形式。要取得實效,就要讓戲曲老師、專業演員“現身說教”,既普及戲曲知識,又穿插表演及互動,從而在學生心田播下戲曲的種子。戲曲進校園雖沒有太多的經驗可供借鑒,但只要校方、劇團、有關部門全身心“入戲”,就能讓戲曲之“花”綻放校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