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6日起正式入伏,酷熱難耐的三伏天來了!今年入夏以來,全國多地“火爐”模式超長待機,國內發生了多起因熱射病而死亡的案例,引起了人們對熱射病的關注。炎炎夏日,市民應該如何預防中暑和熱射病呢?7月16日,記者采訪了湛江中心人民醫院急診醫學科副主任、副主任醫師蘇耿。
什么是熱射病?
(資料圖)
蘇耿介紹,熱射病是高溫相關急癥中最嚴重的情況,即重癥中暑,是由于暴露在高溫高濕環境中身體調節功能失衡,產熱大于散熱,導致核心溫度迅速升高,超過40℃,伴有皮膚灼熱、意識障礙(例如譫妄、驚厥、昏迷)及多器官功能障礙的嚴重致命性疾病,是中暑最嚴重的類型,一旦發生,死亡率極高。根據發病原因和易感人群的不同,熱射病可分為勞力型熱射病和非勞力型熱射病(又稱經典型熱射病)。
及時采取降溫措施防止中暑發展為熱射病
蘇耿介紹,要了解熱射病,離不開“中暑”這個關鍵詞,通俗地理解,熱射病就是最危險、最嚴重的中暑,它具有很高的病死率。在大氣溫度升高(>32℃)、濕度較大(>60%)的地區容易發生中暑。
哪些人群更容易出現中暑或熱射病問題呢?一類是勞力性熱射病,常見于在高溫下進行劇烈運動的運動員、消防員、建筑工人等,他們往往由于高強度體力活動引起機體產熱與散熱失衡而發病;另一類是非勞力性熱射病,常見于兒童、孕婦和年老體衰者,或者有慢性基礎疾病或免疫功能受損的個體,他們通常是被動暴露于熱環境引起機體產熱與散熱失衡而發病。
熱射病大部分情況下不是突然發生的,在中暑發展成熱射病之前,會先經歷“先兆中暑”“輕癥中暑”等情況,如果身體出現了輕微的中暑癥狀,可以先采取一些降溫措施,防止進一步發展為熱射病。
醫學上一般將中暑按照嚴重程度的不同分為:熱痙攣,熱衰竭,熱射病。熱痙攣的人會感覺到口干、頭暈、乏力、惡心,肌肉痙攣抽搐;熱衰竭的人往往會出現低熱、血壓偏低等癥狀,但是體溫不會太高,一般不超過38℃;熱射病者,體溫會超過38℃,還會出現昏迷,多臟器損傷等癥狀。輕度中暑者,可以先自行處理觀察,應該盡快離開高熱環境,到陰涼、通風處休息,大量喝水,有條件的話可以喝些淡鹽水,脫掉身上的衣物,用涼水擦身,用扇子、電風扇或空調幫助降溫,還可以服用藿香正氣丸、十滴水等解暑藥。但是若出現了發熱、意識不清甚至昏迷,血壓偏低等癥狀,就要趕緊就醫,以免延誤病情危及生命。如果重度中暑沒有得到及時救治,就有可能危及生命。
要注意多補充水分、避免暴曬
蘇耿提醒市民,在炎熱的天氣里要避免中暑,市民一定要多喝水,避免在陽光下暴曬,做好防曬措施。
預防中暑關鍵是要避免長時間接觸高溫環境,合理使用降溫設備和適當補充水分。要保持住處涼爽,注意測量室溫,白天的理想室溫應在32℃以下,夜間最好不要超過26℃,這對嬰幼兒、60歲以上老人以及患有慢性病的人群尤為重要。白天可以拉上窗簾或百葉窗,防止過多熱量進入室內;夜間和清晨氣溫涼爽時記得開窗換氣。盡可能多地關閉不必要的電器。
要遠離熱源。避免在一天中最熱的時候外出,盡量留在陰涼處。如果可以的話,避免劇烈身體活動。如果必須要活動,應在相對涼爽的時段進行,比如清晨和傍晚。
不僅要注意室外防曬,也要警惕室內中暑。當空氣濕度變大時,空氣流通變慢,人體的熱量難以散去,即使是室內也會導致中暑。最常見的例子是,廚師長時間呆在又熱又濕的廚房里干活,如果不及時補充水分也容易中暑。
保持身體涼爽并注意及時補水,特別是老年人。老年人通常飲水較少,原因可能是他們的饑渴感降低、打不開瓶蓋、搬不動水桶等,因此要特別關注。
高溫時可以沖澡降溫,或使用濕毛巾等替代品。穿寬松輕便的服裝,外出時注意防曬,如戴帽子、戴太陽鏡和使用遮陽傘。另外還要注意,不要將兒童或寵物留在停放的車輛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