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7月17日,“當湛江穿上馬甲”的話題登上了同城熱搜的榜首。所謂“穿上馬甲”,其實是指城市地標級景點所帶來的標志性的主色調。
這個話題有趣之處就在于,通過展示調順大橋、角尾鄉(xiāng)、湖光巖、紅樹林、觀海長廊、赤坎老街等地標景點及金鯧魚、生蠔、對蝦等地道風物,秀出一組組相互搭配的“主色調”。比如在湖光巖這張城市名片里,就“抽取”了天空的蔚藍、黃昏的橙紅、樹林的森綠、湖水的寶藍,構成了一個獨特的調色盤,十分亮眼。而秀出一張張城市名片的背后,是為了吸引更多人前往打卡——“認識3個或以下,說明你是入門級湛江粉絲;全認識,那一定是妥妥的湛江通。”
這個話題的背后,其實隱藏著一個更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如何秀出城市的“主打色”。城市是有色彩的,既包括土地、植被等自然環(huán)境色彩,又包括生活中常用色彩等人文色彩,以及建筑物、戶外廣告、交通工具等的人工色。色彩影響甚至直接決定城市品味和氣質,這是許多世界名城的共識。是生活在粉墻黛瓦中,還是鋼筋水泥里,氣質不一樣。從丹韻銀律的北京、黃韻銀律的西安、水墨淡彩的杭州、粉墻黛瓦的蘇州、山水金城的蘭州,到米色調的巴黎、橙色調的羅馬、咖啡色調的阿姆斯特丹……色彩成為城市印象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正成為衡量一座城市軟實力的重要指標。
基于此,有些城市已經開始有意識地“著色”“調色”,尤其在一些特色區(qū)域的規(guī)劃建設或調整中,突出色彩設計的意識和導則。比如2020年,《北京城市色彩城市設計導則》印發(fā),從北京歷史、人文、地理、民俗等角度出發(fā),梳理和提取出城市關鍵色譜與色域,確定北京城市色彩“主旋律”為“丹韻銀律”。同年,《武漢市新城區(qū)(開發(fā)區(qū))建筑色彩規(guī)劃指引》出臺,提出要進一步提升城市色彩品質,大紅、大黃、大紫等刺激性顏色均被列入不可使用范圍,倡導以暖白、灰、橙為建筑設計主色調,打造城市“高級臉”。
有研究表明,人們在觀察物體時,最初的20秒中色彩感覺占到80%。我們目睹遠方的紅裝素裹、綠草如茵,雖不知如何言表,心卻早已為之蕩漾,色彩于城市而言已是如此。一座城市的色彩不僅體現著城市的氣質和魅力,見證著城市獨有的歷史記憶,更能彰顯城市的生命力、提高城市的辨識度,成為推動文旅產業(yè)發(fā)展的新亮點。我們應該把湛江的“主打色”作為一個課題去研究,不僅僅滿足于景點地標之間“換馬甲”,更要有意識地引導整座城市的色彩規(guī)劃與配色設計,激活港城的色彩脈搏,帶來更高的辨識度與美譽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