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世界自然保護聯盟(英文縮寫IUCN)公布了其2021年度“亞太區鱟觀測網絡計劃”幼鱟調查結果,在全國25個調查站點中,廣東遂溪棲息地調查點兩項指標均全國排名第一。
(資料圖片)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中華鱟“瀕危” 遂溪存亮點
鱟是古老的節肢動物,常被稱為海洋“活化石”。中華鱟亦稱中國鱟、東方鱟、三刺鱟,屬大型鱟,主要分布在東亞、東南亞各國,在我國長江口以南廣大海域包括浙江、福建、廣東、廣西、海南等沿海地區均有大量分布。鱟是極其珍貴的自然資源,具有巨大生態價值、經濟價值、歷史文化價值和科研價值。
近年來,中華鱟數量不斷下降。2019年3月世界自然保護聯盟正式將中華鱟在IUCN紅色名錄中的等級更新為“瀕危”。2021年我國將中華鱟和圓尾蝎鱟正式列入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
2020年,IUCN鱟專家組啟動“亞太區鱟觀測站網絡計劃”,與當地科研院校、海洋保護地和環境公益組織等攜手合作,對具代表性的鱟觀測站點進行定點長期的鱟物種資源監測,為后期的鱟資源保護與修復提供理論支撐。
2021年度亞太區鱟觀測網絡計劃幼鱟調查結果:在全國25個調查站點中,廣東遂溪棲息地調查點中華鱟幼鱟樣方覆蓋率57%,樣方幼鱟密度超全國平均樣方比例57%,兩項指標均全國排名第一;單位樣方幼鱟最大密度指標,廣東遂溪調查點中華鱟幼鱟達17ind./100㎡,樣方幼鱟平均密度2.2ind./100㎡,該兩項指標位居中國內地沿海第1名。
專家建議:建立鱟保護區
就此,記者采訪了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南海水產研究所水產養殖與遺傳育種研究室副研究員頡曉勇,他的主要研究領域為水產養殖生態學、水產動物種質資源學、鱟生物學,致力于中國鱟繁殖、養殖、增殖放流、資源保護等相關工作。
頡曉勇建議:自然保護區從建立到管理需要一個過程,在中國當前全面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背景下,要加快完善自然保護區建設和管理機制,對符合調規條件的自然保護區科學優化空間布局。建立鱟保護區是保護鱟資源的首選措施,廣東省劃設有6個鱟保護區,但關于鱟種群具體分布位置、數量及趨勢數據幾近空白。2019年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南海水產研究所鱟保護課題組對該6個鱟保護區幼鱟資源現狀展開調查,發現廣東省6個鱟保護區中僅遂溪中國鱟保護區和徐聞圓尾鱟保護區發現有幼鱟分布,另外4個保護區鱟資源幾乎絕跡。
2019年6月《關于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的指導意見》印發,加快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鑒于海洋“活化石”中華鱟的國家重要戰略生物資源屬性及其“瀕危”現狀,在2021年度亞太區鱟觀測網絡計劃幼鱟調查結果基礎上,一方面需要持續開展更多鱟種群資源調查以夯實數據資料基礎,另一方面宜根據階段性調查成果及時提出應對保護方案,因此他建議盡快研究設立“北部灣國家海洋公園”,建立以廣東遂溪中華鱟自然保護區為核心(包括其周邊海域)的鱟自然保護地體系,以中華鱟為旗艦物種開展濱海濕地生物多樣性保護和管理宣傳,為國家醫藥檢測領域安全建設和發展進行現實考量和長遠謀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