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入夏以來,全國多地高溫盤踞,“火爐”模式超長待機。炎炎酷暑,烈日當空,人們老愛說的“熱死了”,可不是一句玩笑話。據媒體報道,由于高溫出現了多起因熱射病而死亡的案例,引發了人們對熱射病的關注。
近日,廣州一位62歲的阿姨在感冒發燒的時候,用“捂被子睡一覺出出汗就好了”這一“常識”去對付發燒感冒,于是關閉門窗、空調和風扇,蓋上被子希望捂汗緩解感冒癥狀。怎料一番操作下來,不僅癥狀沒有緩解,還因熱射病重度中暑昏迷,最后被送到ICU治療。
捂汗不可取,警惕熱射病
(資料圖)
湛江中心人民醫院全科醫學科龐雅君副主任醫師表示,熱射病屬于嚴重的中暑,往往導致患者出現昏迷。高溫、高濕度是熱射病發生的高危因素。事例中的老人是因為發燒時處于高溫狀態,又捂著被子導致身體高濕度,結果得了熱射病導致昏迷。
發燒其實是人體免疫系統與病原體“作戰”的外在表現,是人體對“外敵入侵”的反應,是免疫正常人群的正常表現。用傳統“捂汗法”雖然可以讓人體出汗帶走部分熱量,但會影響人體散熱,且造成人體濕度過高而發生脫水、代謝性酸中毒等熱射病癥狀,情況嚴重時會出現呼吸心跳停止,甚至死亡。
發生中暑該如何處理?
龐雅君提醒市民,在大太陽下暴曬會導致中暑,其實在室內當空氣溫度、濕度變大時,空氣流通變慢,人體的熱量難以散去時也會導致中暑。最常見的例子是,廚師長時間呆在又熱又濕的廚房里干活,如果不及時補充水分也容易中暑。
中暑常見表現有頭痛、注意力不易集中、記憶力減退、惡心、呼吸急促等。如果在高溫、高濕度環境或者進行高強度體力活動時出現上述癥狀,一定要警惕發生了中暑。
發現中暑跡象時應立即將患者轉移到陰涼的地方,無論使用何種方法,迅速給患者降溫。如將患者浸泡在浴缸的涼水里;患者用涼水淋浴;用澆花的涼水噴灑在患者身上;用涼水擦拭患者的身體;涼濕毛巾或冰袋冷敷頭部、腋下及大腿根部;天氣干燥時,將患者裹在涼水浸濕的單子或衣物里用風扇猛吹。熱射病患者的肌肉可能發生不自主的抽搐,遇到這種情況時,要避免患者傷害到自己。不要在患者的嘴里放任何東西,不要試圖給患者喂水。如果患者發生嘔吐,翻轉患者的身體使其側躺,以確保其呼吸道通暢,避免誤吸發生。
醫生溫馨提示:熱射病是可以預防的。最有效的預防措施是避免高溫、高濕及不通風的環境,避免高溫下的高強度體力勞動等熱射病發生的危險因素,保證充分的休息時間,避免脫水的發生。
感冒發燒幼兒更不能“捂”
一旦出現感冒發燒癥狀,市民應當根據自己發熱的程度、是否咳痰、是否出現上呼吸道感染等情況進行對癥處理,如果出現高熱不退的情況,應當及時就醫,避免延誤病情。
湛江中心人民醫院兒科一區林文朝副主任醫師特別提醒,小孩發熱的時候更是不能捂,捂汗反而會越捂越熱,還容易誘發高熱驚厥。
林文朝解釋,寶寶發熱時包裹過多衣物,會導致身體難以散熱,進而過量出汗,嚴重時可出現脫水現象,甚至出現休克、呼吸衰竭、循環衰竭等危及生命情況。捂熱過久,影響了機體散熱,體溫就會急劇上升,患兒處于高熱狀態,出汗增多,高熱也使機體代謝亢進,耗氧量增加,加之孩子被困在被窩里,缺乏新鮮空氣,導致缺氧。小嬰兒尤其是新生兒根本無力掙脫“捂熱”環境,持續下去即可引起體內一系列代謝紊亂和功能衰竭。
林文朝提醒家長,寶寶在發熱狀態之下,尤其渾身比較燙、手腳并不涼的時候,需要減少衣物穿著,通過散熱的方式使溫度降低。如果寶寶發熱時手腳涼或者有明顯的寒戰、畏冷,那是因為高熱的溫度特別高時末梢循環不好,這時需要給寶寶適當增加衣物穿著,但并不是為了捂汗,而是增加衣物穿著之后可減少發冷的感覺。此外,還要配合多喝水、輔助藥物治療以起到退熱的作用。
醫生建議,寶寶發熱如果在38.5度以下,可以嘗試以下物理降溫方法:用溫熱水對四肢、頸部、腋下進行擦拭來降低皮膚的溫度;熱水泡腳可以促進血液循環,緩解不適。退熱貼:寶寶發燒時,可以用退熱貼,貼在額頭、后背等地方,幫助降溫。如果發燒在38.5度以上,建議立刻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