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從駐湛高校了解到:第十屆(2022年)廣東省大學生機械創新設計大賽日前落下帷幕。其中,廣東海洋大學機械與動力工程學院學子組成的參賽隊,以作品《紅樹林生態植被修復機器》奪得省一等獎。
團隊調研紅樹林。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獲獎
設計作品獲省一等獎
據悉,全國大學生機械創新設計大賽經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批準成立大賽組織委員會,是由教育部高教司發文舉辦的全國理工科重要課外競賽活動之一,旨在培養大學生的創新設計能力、綜合設計能力與團隊協作精神。自2003年以來,已成功舉辦10屆,影響力持續提升,參賽規模逐年擴大,已成為國內機械類專業中最具影響力大學生學科競賽之一。
本屆大賽由廣東省本科高校機械基礎課程教學指導委員會主辦,共吸引了華南理工大學等34所高校的216支隊伍、1080名選手參加比賽,可謂強手如云,競爭激烈。
其中,由廣東海洋大學機械與動力工程學院組成的參賽代表隊,憑借充分的賽前準備和出色的現場表現,以作品《紅樹林生態植被修復機器》獲得省賽一等獎的優異成績,并被推薦代表廣東省參加全國決賽,再次刷新了駐湛高校在該項賽事上的成績。
團隊合影。
協作
團隊成員發揮專業優勢
“作為駐湛高校的青年學子機械創新團隊,我們團隊對湛江建設‘紅樹林之城’高度關注,積極參與。”“紅樹林生態植被修復機器”項目團隊隊長吳志安說,充分挖掘紅樹林的生態優勢、經濟優勢、科研優勢和人文優勢是打響湛江“紅樹林之城”特色品牌的工作重點,該團隊著眼于紅樹林種植與修復問題,構思了一款主要由分苗機構、驅動行走機構、種植機構和控制系統四部分組成的紅樹林生態植被修復機器。
團隊成員吳志安是來自機械與動力工程學院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他主要負責統領調度整個團隊,以確保工作順利進行,是團隊的主心骨。來自相同專業的另一名成員陳俊延則主要負責機械結構的設計以及組裝,來自電子信息工程專業的劉大華主要負責硬件選材和硬件設計,來自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應用專業的賴永朋則負責軟件設計及開發,來自機械電子工程專業的鄒小田主要負責文案資料的收集及整理等。
“我們的團隊像個鐘表,成員是鐘表的各個零件,大家來自各個學院的不同專業,各自‘身懷絕技’,通力合作,共同支撐著鐘表的運轉。在準備比賽的朝夕相處中,我們早就成為日常生活、學習中不可缺少的好伙伴。”該團隊分工明確,配合默契,各成員在團隊合作中都能盡其所能發揮專業優勢,盡情施展專業才能,使團隊有效實現跨學科優勢互補的高效率合作。
吳志安說:“在準備比賽的過程中,學校給予我們莫大的支持,盡可能地為我們提供更多實踐操作的空間。李德榮、吳敬權兩位指導老師也給了我們很多專業知識上的指導。我們現在所取得的成績,離不開學校和老師的幫助。”
展望
身處濱海城,心系紅樹林
當記者問到他們為什么選擇將紅樹林修復作為科研主題時,吳志安說道:“其實,我們項目組在很早以前就關注到了紅樹林生態植被修復的課題,并開始調研探索。湛江提出要建設‘紅樹林之城’,我們更加有動力了。”吳志安表示,湛江建設“紅樹林之城”,提出“充分發掘紅樹林的生態優勢,打造廣東生態建設新名片”,而紅樹林修復保護工作就是其中的重要一環。這給了團隊更大的發展空間,為團隊項目成果的推廣提供了更加廣闊的舞臺。
吳志安率團隊充分利用湛江的生態資源優勢,利用假期時間前往紅樹林進行實地考察,收獲頗豐。他介紹說:“經過調研我們發現,紅樹林種植作業領域目前以人工種植為主,以機器輔助種植為輔。然而,人工種植存在效率低下、種植精度低、存活率偏低等問題,影響紅樹林修復保護工作的進一步開展。同時我們還發現,海邊泥濘的灘涂環境也存在著一定的安全隱患,人工種植紅樹林并不是最好的方式。”
經過實地調研后,團隊便緊鑼密鼓地開展項目準備工作,前期也曾遇到不少困難。“在比賽前期的準備過程中,最困難的是機器的設計。由于紅樹林生長環境特殊,大部分傳統機器無法完成紅樹林的種植任務。因此,我們在設計上要充分考慮環境因素的影響,并以適應紅樹林生長環境為目標來設計機器結構。”吳志安回顧道,“我們嘗試了很多種方法想讓機器適應環境,雖然一次次失敗,但團隊毫不氣餒,不斷總結經驗、翻閱文獻、查找論文,設計了一稿又一稿,嘗試了一次又一次,終于設計出了結構合理的機器。”
“我從老家粵東來到粵西湛江讀大學,這里的藍天白云、碧海銀沙都讓我留戀和贊嘆。”吳志安表示,團隊在調研和科研過程中,更深入認識和了解雷州半島紅樹林之美,也見證了湛江在生態環境建設等方面的成果,“下一步將對種植樹苗的數量和整體機器的運行方式來進行改進,做好完善優化工作。身處濱海城,心系紅樹林,能為湛江紅樹林貢獻青春力量,我們感到非常榮幸和驕傲,希望這座美麗的海濱城市發展越來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