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8月5日,廉江市良垌鎮下三合村長者飯堂正式揭牌,這是廉江市良垌鎮第一家農村長者飯堂。(8月6日《湛江日報》)
養老問題千頭萬緒,包括衣食住行醫等方方面面。而其中,吃飯問題當屬首位。再麻煩,一日三餐也得準備。子女很可能因為工作繁忙而無法照顧老人的日常起居,甚至有不少子女壓根不在老人身邊,這一日三餐的“任務”只能落在老人身上。
然而,很多老年人行動不便,手腳也不太靈活,廚房進進出出都要小心,買菜、煮飯、洗碗都是麻煩事,為了這一口飯,一天到晚忙里忙外。此外,廚房里的高溫烹飪環境還容易誘發一些急性病癥。另外,年輕人“叫外賣對付一餐“的模式,對大部分老年人來說也不太容易接受,一來是不會用智能手機外賣APP,二來是長期形成的生活習慣,認為吃外賣不健康。對此,“長者飯堂”就不失為一個解決老年人做菜吃飯問題的可行辦法。湛江早幾年前就開始了對“長者飯堂”的探索,麻章黃外社區、雷州新城街道水店社區、霞山海頭街道陳鐵村等地的“長者飯堂”更一度成為大家茶余飯后熱議的話題。
總體來說,“長者飯堂”好處多多。首先,“長者飯堂”是切實解決了老年人的吃飯難題。有的“長者飯堂”請來專業的營養師配餐。到“長者飯堂”吃飯,老人不僅不用每天買菜煮飯,而且菜式多樣、注重營養搭配,更有利于他們的身體健康。對那些行動不便的老人,“長者飯堂”還能提供送飯上門服務,而且在送飯的過程中,工作人員和志愿者還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探望老人的功能,能有效防止一些“空巢”老人在家發生意外而不為人知的情況。有的“長者飯堂”更是推出了“半份菜”助力“光盤行動”,同時也避免了老人把剩菜剩飯吃上幾天的不好習慣。另外,從社交功能來說,“長者飯堂”還能促進老人與他人、社會的交流互動,成為老年人相互交流的一個新平臺。這樣不僅能吃得飽、吃得好,還能吃得暖心、吃得開心。
而對于湛江這座城市而言,“長者飯堂”是對老年友好型城市建設的有益探索。8月5日湛江日報曾報道,“‘十三五’期間,湛江居民人均期望壽命從2016年的76歲提高到77.6歲”,“到2025年湛江人均預期壽命將超過79歲”。探索建設老年友好型城市,很有必要。如果說,“兒童友好”是用“一米的高度看世界”,那么,“老年友好”就是要以老年人的視角和體驗去改進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早前湛江日報曾報道霞山老舊小區改造的情況,里面有一個細節,是老舊小區在樓梯墻上加裝了扶手。這不起眼的一個小改造,卻是為小區的老年人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利好。這樣的改造,便是以“老人視角”思考深層需求,集成更多公共服務資源為“老”所用,加快消除“不適老”盲區、補齊“不友好”短板的有效辦法。
“長者飯堂”讓老年人享受到了“舌尖上的幸福”,期待在老年友好型城市建設上,各地能在醫食住行等方方面面探索出更多“適老化”的創新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