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近年來,市公安局貫徹落實中央政法委、公安部和省公安廳的部署要求,打造“微派出所”,深入推進城鄉社區警務建設工作作為強基導向的具體舉措。(8月23日《湛江日報》)
“社區工作是一門學問,要積極探索創新,通過多種形式延伸管理鏈條,提高服務水平,讓千家萬戶切身感受到黨和政府的溫暖。”在湛江市霞山區,社區警務室正以“催化劑”的角色,推動著社區治理的創新升級。
8月23日,湛江日報報道了霞山公安分局推進社區警務建設的階段成效——從數量來看,“已建成社區警務室62個”,“現有社區民警131人,其中65名社區民警正式掛任社區(村)黨組織副書記”;從功能來看,“社區警務室打造成為便利民眾、調解矛盾、排查風險、消除隱患、規范管理的‘微派出所’”;從效果來看,“全區盜竊警情、電信網絡詐騙警情、侵財立案數同比分別下降4.20%、26.29%、32.73%”。更值得關注的是,通過深入推進社區警務建設工作,社區治理的升級版正在霞山成形。
報道中提到一個細節,“65名社區民警正式掛任社區(村)黨組織副書記”。盡管報道中沒有詳細介紹社區民警為什么要掛任社區(村)黨組織副書記,這對推進社區警務室又起到什么作用,但我們不難從中推敲,霞山正以強化黨建引領的方式推動社區治理升級。黨建引領,是完善社區治理、提升社區服務能效的根本所在。想辦法推動黨的“神經末梢”和社會治理的“基礎單元”深度融合,讓社區成為基層黨組織的生根地、矛盾糾紛的調處地、群眾工作的策源地,是做好社區工作的首要環節。讓社區民警掛任社區(村)黨組織副書記的同時,會不會也引導居民黨員參與到社區事務管理中來呢?“黨建帶社建”有沒有在霞山形成一套可行機制呢?這都值得深入挖掘。
從報道來看,社區警務室帶來的兩大變化,一是“由‘下’社區轉為‘駐’社區”,二是組成了“社區民警+小區樓長”的CP模式。這兩大變化,其實都是在強調“存在感”,突出了一個“在”字。通過設立社區警務室,組成“社區民警+小區樓長”模式,確保“力量在”;推行“無節假日工作制度”,確保“時間在”;將服務窗口前移到社區,“讓群眾辦業務就像去超市一樣便利”,確保“服務在”;以“樓長”作為溝通警民的橋梁,又與“樓長”互為監督,確保“監督在”;構筑起集預警防范、便民服務和民意訪查等職能于一體的社區警務微信群,確保“紐帶在”——通過這五個“在”,社區民警的“存在感”大大提升,社區居民的安全感、幸福感隨之與日俱增。
7月29日,“湛江零距離警務室”微信公眾號正式上線,這為智慧社區警務建設注入了潮元素、新活力。當社區警務室這個“線下版”遇上“湛江零距離警務室”微信公眾號這個“線上版”,社區警務建設又能不能在執行效能、多元協作、居民參與度等方面實現新突破,成為踐行“三化三大”發展理念的新亮點呢?
霞山應用好用活“社區警務”這個新載體,探索社區治理的多元主體智慧化協作運行機制,進一步在社區治理的數字化、智慧化方面求突破、出亮點,讓群眾更有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