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據8月24日湛江云媒報道,“馬鞍”將以25到30公里的時速向西北方向快速移動,強度繼續加強,25日將以臺風級在珠海到湛江沿海地區登陸。
科技的發展,讓我們對臺風的運行軌跡、涉及范圍、風力大小有了相對準確的預報,打開一些有關臺風路徑的微信小程序,甚至可以看到臺風的實時路徑圖及未來走勢的預測。眼看著預測的路線沒有“穿過”湛江,有些人也許會松口氣,在心里調侃一句“又是個‘水貨’臺風”。過去臺風登陸之后,總有不少網友調侃臺風是個“水貨”:一方面,臺風帶來了充沛降雨;另一方面,“水貨”在粵語里有劣質品的意思,調侃臺風不過是看起來嚇人、風力卻不大。但實際上,我們在防御臺風的時候,千萬不要先入為主地認為臺風是“水貨”,不要因為預測路線不“穿過”湛江就放松警惕,反而應該牢牢記住一句話:寧可備而不用,不可用時無備。
“寧可備而不用,不可用時無備”,這是防疫、防汛、防火、防臺風等聯防聯控工作中,應該普遍遵守的原則。“備”的目的就是“防”,“防”的主要手段就是“備”。而要做到這一點,關鍵是要堅決克服麻痹思想和僥幸心理,堅持以大概率思維應對小概率事件,以“時時放心不下”的責任感,從心底里把防臺風工作真正重視起來。尤其要從不久前防御臺風“暹芭”、臺風“木蘭”的工作中總結經驗、找出短板,精準分析研判風情、雨情、水情、險情、災情態勢,嚴防地質災害和城市內澇。要緊盯易澇積水點、老舊小區以及道路、橋梁、隧道、電力設施等,提前排查潛在的易堵點、隱患點,一旦出現險情,立即落實管控。
每一場臺風,既是對防臺風工作成果的檢驗,又是對工作態度、工作作風的“大考”。每一個防臺風的細節,都檢驗著困難估計得是否充分、措施安排得是否周密、工作落實得是否細致。每一場臺風,雖然都會帶來狂風暴雨,但其實有著千差萬別。同一場臺風,給不同地區造成的影響也不盡相同。因此,因地制宜才能有的放矢,準備越充分、方案越周全,才越能在關鍵時刻發揮作用,化被動為主動,最大程度減少損失。防風人員要堅持從實際出發,加強對重點區域、重點部位、重點設施的巡查值守,用“辛苦指數”換“安全指數”,確保防御人員在崗在位、責任到崗到人,全方位筑牢防風防汛安全網。
防臺風工作也是對群眾路線的考察。能否把基層黨員、志愿服務團隊等充分動員起來,能否有效增強群眾自覺避險和自我防護的意識,是“風雨”面前落實群眾路線的具體體現,也是打好防臺風“人民戰爭”的關鍵所在。新聞媒體要用足用好多元載體,在報紙、廣播、電視、新媒體等平臺上,用老百姓“聽得進”“讀得懂”的通俗語言,把“寧可備而不用,不可用時無備”的理念和防臺風知識傳播到家家戶戶,確保“直白明了”“直接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