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東海島偏處一隅,日復一日看潮起潮落。
今天,東海島已成為全市大工業發展的“主戰場”,處處熱火朝天。
(相關資料圖)
2014年7月26日,建設中的寶鋼湛江鋼鐵基地。 記者 郎樹臣 攝
2015年9月22日,航拍建設中的寶鋼湛江鋼鐵基地。記者 郎樹臣 攝
2015年9月22日,即將點火的寶鋼湛江鋼鐵基地一號高爐。記者 郎樹臣 攝
時間不語,卻回答了所有問題;歲月不言,卻見證了一切努力。十年來,湛江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全市黨員干部群眾搶抓機遇、櫛風沐雨,奮力把東海島從一個古老的漁島建設成為一個現代化工業新城。
東海島這十年,是“星月同輝”的產業之變。
十年間,寶鋼湛江鋼鐵、中科煉化、巴斯夫相繼落戶東海島,如三條“巨龍”騰躍而起,把一片荒灘變成了“金沙灘”,推動著湛江大步邁進振興發展的大工業時代。
花園式廠區——寶鋼湛江鋼鐵基地。 記者 郎樹臣 攝
寶鋼湛江鋼鐵基地冷軋車間。記者 郎樹臣 攝
夜幕下的寶鋼湛江鋼鐵基地燈光璀璨。記者 郎樹臣 攝
“三巨頭”的落地,為東海島帶來極為可觀的產業集聚效應。東海島初步形成以寶鋼湛江鋼鐵、中科煉化、巴斯夫為龍頭的綠色鋼鐵、綠色石化、特種紙業、生物醫藥、機械電器、海洋高新等重大產業集群,其中,綠色鋼鐵、綠色石化產業進入戰略性支柱產業“第一方陣”。2021年,石化產業集群產值達到1163.34億元,成為湛江市首個產值超千億的產業集群。
大園區建設蹄疾步穩,綠色低碳增添動能,數字化賦能高質量發展……十年光景,佳木成林,世界500強企業紛紛把目光投向這片熱土。如今,湛江經開區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占全市比重55.4%,高新技術企業在全市占比超過1/5,有12家世界500強企業工業項目落戶。東海島這個古老而又年輕的海島完成了從“0”到“1”、從“1”到“N”的蝶變。
東海島這十年,是“美美與共”的生態之變。
百鳥飛臨“花園工廠”安家繁衍,中華白海豚成群結隊暢游湛江海灣,萬畝紅樹林成為各種生物棲息生活的樂園……在東海島這片熱土上,發展不僅有“速度”,更有“溫度”。
十年間,東海島在馳而不息求發展的同時,也在鍥而不舍地向“綠”而行,生態與項目“美美與共”。
當前,湛江經開區創新開展東海島產業園擴園工作,加快東海島產業園區(擴園)生態環境導向片區綜合開發(EOD)項目建設,與通明海紅樹林保護利用項目同步推進,把東海島打造成為全國最大的綠色生態低碳產業示范區,為全市產業園區建設提供經驗模式。
這座云集工業“巨無霸”項目的廣東省最大島嶼,正成為一座綠色生態“循環島”。
2016年12月20日,隨著工地現場打樁機的隆隆聲,中科煉化一體化項目正式開工。 記者 郎樹臣 攝
2017年3月10日,中科煉化一體化項目工地施工現場。記者 劉冀城 航拍
2018年9月28日,中科煉化一體化項目工地施工現場。記者 劉冀城 攝
東海島這十年,是“勇毅前行”的氣質之變。
東海島推進大工業大建設過程中,著力辦實辦好就業、教育、醫療等一件件民生實事。
十年來,征地搬遷群眾不僅住進了寬敞明亮的小區樓房,還積極從思想上求新求變。政府“掏腰包”扶持東海島征地搬遷村民免費就讀技校,培養“訂單人才”。
在湛江經開區“造血”長效機制的幫扶下,在“粵菜師傅”“廣東技工”“南粵家政”和“電商人才培訓”“鄉村工匠”等重點工程的培養下,一批批村民學習新知識、新技能,紛紛“洗腳上田”轉型當了工人,實現在家門口就業,實現人生價值,更為東海島發展大工業提供更多高技能人力支撐。
東海島這十年,是“脫貧奔康”的鄉村之變。
東海島大橋連通市區與海島,玉湛高速、東雷高速先后打通了東海島對外通道的“任督二脈”……十年來,東海島加快構建“對外大聯通、對內大循環”的現代化交通體系,全力配合建成服務園區的疏港公路、東海島鐵路等對外通道。島內主干道路“條條大道通羅馬”,基本形成“一環三橫四縱”公路網。
路通財通人心通。沿著寬敞筆直的公路走進東海島調文村,文明鄉風撲面而來:硬底化巷道整潔干凈,庭院內外花果飄香,家家戶戶“門前三包”……昔日的偏遠小漁村不僅通過“造血式”的產業扶貧成功脫貧,更蝶變為美麗新農村。
2022年9月2日,航拍中科煉化一體化項目園區。 記者 郎樹臣 攝
2022年9月2日,航拍中科煉化一體化項目園區。 記者 郎樹臣 攝
2022年9月2日,航拍中科煉化一體化項目園區。 記者 郎樹臣 攝
十年來,東海島堅持把脫貧攻堅作為頭號民生工程,推進精準扶貧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一系列民生發展“組合拳”,有力推動工農互促、城鄉互補,東海島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續增強。
征途漫漫,而今邁步從頭越。東海島十年來一個個“變”的定格瞬間,記敘著湛江人民奮進新征程的動人故事。湛江正以一往無前的姿態,乘勢而上、砥礪前行,在高質量、跨越式發展軌道上行穩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