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近日,湛江市產業工人培訓基地正式揭牌成立,是我市持續推進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試點工作的又一大突破,積極打造產改工作的“湛江樣本”。(9月8日《湛江日報》)
錨定“三化三大”,崛起“湛江制造”,我們靠什么贏得主動、成就夢想?答案顯而易見:湛江需要一支高素質的產業工人隊伍。
只要是工業產品,無論設計、材料多么精致高端,呈現給市場的成品都有賴于產業工人的“手藝”。即便是在“機器換人”不斷加快的今天,機器人也要依靠熟練技術工人的操作、維護與完善。更不用說諸多創新的金點子,大多是靠一線工人的“靈光一現”。
而對于湛江而言,產業布局在強鏈補鏈延鏈中重構,當“湛江制造”的追求從速度、規模轉向質量、效益及至綠色、低碳時,產業工人必須跟得上轉型步伐,才不至于拖了后腿。近年來,外地不少制造企業常抱怨“用工荒”,每逢招工季,一邊是普通應聘者“一崗難求”,一邊是高技能崗位“一賢難遇”,兩者間迥然不同的境況,真實地映射出產業升級中面臨的人力資源瓶頸。這本質上是勞動力的結構性短缺,說白了就是成熟技術工人加速斷層:沒有受過系統技術職業教育的勞動力,可以從事簡單重復性勞動,卻難以適應專業化、精品化的產業新需求。我們應該有所鏡鑒、未雨綢繆,擴大湛江技術工人“中堅力量”的模范效應,培育技術工人“后備力量”的梯隊建設,打造一支有湛江特色、適應湛江產業戰略需求的產業工人隊伍。報道中提到的“產業工人培訓基地”,正是迫切所需。
湛江市產業工人培訓基地揭牌成立,不只是為了培養一批批產業工人,持續推進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試點工作取得新突破。更為關鍵的是,以這個平臺為舞臺,廣大產業工人可以更好地發光發熱,通過宣傳倡導,呼喚匠心回歸;通過工匠選樹,引領時代氣質。通過系列活動,整合社會各方力量,在湛江全方位營造尊重勞動、崇尚創造、樂當產業工人的濃厚氛圍,從而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發展。
在培訓基地里,要著眼“匠心”的磨礪。工匠的稀缺,反襯“匠心”的可貴。在從業之路上,產業工人需要磨礪的不光是身手和技能,更是“匠心”和“匠魂”?,F在有些年輕人和家長不愿進技校、不愿當工人。在這方面,有些地方從磨礪“匠心”出發,講好“青年工人故事”,甚至在抖音等短視頻平臺上讓企業、工人帶著自家制造的產品開展技術“對決”,把產業工人當明星包裝,不僅推動了跨行業技術交流,也弘揚了尊重勞動的社會風氣。
報道中提到,我市“命名兩批共8家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試點單位”,“組織62家湛江市勞模和工匠人才創新工作室組成聯盟”,在培訓基地內打造了高精尖人才庫、創新成果庫,推動院??蒲性核a教融合。這些做法,不僅有利于“匠才”的梯隊建設,也有利于“匠技”的成果轉化。
期待產業工人培訓基地能出更多新招、好招,培養出一支湛江產業工人“鐵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