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5日,中國海油湛江分公司文昌13-1油田(以下簡稱文昌13-1油田)和文昌油田群順利完成海上生產系統的合并工作。9月6日,在新老文昌油田合并的攻堅階段,文昌13-1油田黨支部帶領全體黨員和職工,以“黨旗指引,陣地所在”的先鋒模范精神,扎實推進各項工作安全、高效開展。文昌13-1油田黨支部充分發揮黨員先鋒模范作用,建立“黨委督辦、黨支部掛牌”重點作業項目清單,建立“黨員攻堅突擊隊”,設立“黨員攻堅”“安全督導”“新媒體宣傳”等多個紅色陣地,明確項目作業工作主線,以安全為前提,全面做好各項工作,錨定“一千萬立方”的生產目標,開啟新老文昌合并運營新征程,以優異成績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
16年創造經濟效益8.44億元
【資料圖】
日前,文昌13-1油田順利完成LPG外輸后對系統進行惰化封存處理。這是新老文昌油田合并前夕進行的LPG最后一次外輸作業。現場舉行了簡單的LPG系統封存儀式,以安全節能的方式與高效運行了16年的LPG系統“告別致意”。
據了解,文昌13-1油田“南海奮進”FPSO(浮式生產儲卸油裝置)自2006年投用生產至2022年,16年間LPG系統安全高效運轉,累計生產液化石油氣38.36萬立方米,回收放空燃氣9590萬標準立方米。相當于節約10.55萬噸標準煤,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約12.65萬噸,創造經濟效益達8.44億元。在LPG系統生產期間,“南海奮進”號創新思路,以燃氣大循環方式,進行回收再循環,節約透平發電機燃用柴油費用超過500萬元,取得了經濟效益與環保效益的雙豐收。
平臺海管“通球”如約而至
9月7日,文昌13-1油田13-1平臺與“南海奮進”FPSO開展海管“通球”作業。所謂“通球”,即通過一個圓柱形物體,經過生產井液推送,貫穿井口平臺與油輪之間的海底管線,實現對海管內部清淤,并通過“球”的外表狀態來反映海底管線的內部工況,達到對海管狀態檢測目的。“通球”聽起來簡單,但實際操作流程卻繁瑣復雜,每一步都需要嚴格執行操作規程,并完成所有的流程。如果功虧一簣,將要重新執行流程步驟,會耗費大量的時間和人力。為此,油田專門成立“通球攻堅隊”,事前多次演練執行程序,確保熟練掌握所有步驟。
9月7日14時許,正在“南海奮進”單點艙室的操作工梁洋成收到指令:“根據監控生產水的累積量,判斷13-1平臺發出的‘球’已經到達油輪,可以進行‘收球’操作。”得到指令后,梁洋成立即組織現場人員開展“收球”工作。作為“黨員攻堅隊”的一員,宋健偉一馬當先,爬上人字梯開始開關操作。單點艙室位于油輪最底層,通風有限,溫度相對較高,不一會兒,汗水就打濕了攻堅隊員的工衣。攻堅隊長唐浩見狀立即組織黨員開展輪換,大家合理分工,相互配合作業。經過兩小時的不懈努力,攻堅隊順利完成所有操作步驟,在打開收球筒的瞬間,看到“如約而至”的海管“球”,單點艙頓時爆發出“成功了”的歡呼聲。隨后,油輪和平臺之間進行了封存處理作業。
安全高效完成最后一船次原油外輸作業
“中控,原油計量系統取樣正常……”儀表工陳旺向中控室匯報著工作情況。今年是陳旺來到文昌13-1油田工作的第3個年頭,期間他經歷了十余次的原油外輸作業,但今次對他來說意義非凡,因為這一次是作為“原油外輸攻堅隊”的一員,來守護和保衛整個原油外輸過程安全高效落實。
原油外輸作業是文昌13-1油田的重要作業之一,外輸動態變化的任何一個參數或設備的異常,都會對整個作業過程產生很大的影響,甚至可能產生溢油的風險。為確保新老文昌合并前最后一船次原油外輸作業安全高效順利進行,文昌13-1油田黨支部牽頭成立了“原油外輸攻堅隊”,組織黨員骨干力量,確保外輸全過程安全可靠。在外輸過程中,定期對外輸計量設備進行巡檢,查看計量站相關儀表參數是否正常,并將相關重要數據記錄在冊,是有效保障安全外輸的必要條件。
9月15日,文昌13-1油田和文昌油田群完成海上生產系統的合并后,開展第十七次洗艙作業和生產工藝系統清洗等作業。為保障各作業的順利推進,文昌13-1油田黨支部針對各個環節,成立了專項“攻堅小組”,持續強化黨建引領,發揮黨支部戰斗堡壘作用,堅持問題導向,落實責任擔當,發揮好橋梁紐帶作用,在落實黨委督辦要求的同時,充分調動黨員的工作積極性,保障關鍵節點有黨員,有擔當,有落實,高質量推動黨建與生產經營深度融合,安全、高效、高質量完成各項工作任務,向湛江分公司交出合格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