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炎熱潮濕的夏季已經過去,迎來干燥的秋季,天氣開始轉涼。秋季養生飲食要注意哪些方面?湛江中心人民醫院臨床營養科顏倩英、中醫科許素瑜告訴記者,“陽消陰長”的秋季,飲食性質宜平和,進補需循序漸進,不可用大寒大熱之品。
秋季養生,首要任務是緩解秋燥。“不渴也喝水”。正常人除三餐之外,每天需要另飲水1500毫升。初秋天熱出汗多時,適當增加飲水量。堅持補充適量的水,對改善血液循環、防治心血管疾病有利。可適當多食用滋陰潤燥的食物,如:銀耳、沙參、玉竹、天冬、燕窩、芝麻、鱉肉、藕、甘蔗、石榴、葡萄、梨、烏雞、豬肺、蜂蜜、龜肉等。
脾胃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秋季進補前需調理脾胃,三餐要定時、定量,合理搭配,多吃粗糧和高纖維的食物,多吃溫食,少食寒涼食物。可食用具有補脾益氣、醒脾開胃消食的食品,如粳米、薏米、香菇、熟藕、粟子、山藥、扁豆、牛肉、雞肉、葡萄、紅棗、胡蘿卜、馬鈴薯等。相應中藥有春砂、佛手、枳實、陳皮、土茯苓等。
秋季易出現肺氣太過而傷肝,肝氣郁結易犯脾,導致情緒消極、食欲不佳等“悲秋”現象,秋季飲食應“少辛多酸”以平肺助肝。從營養學角度來講,秋季可食用芝麻、雪梨、蜂蜜、馬蹄、銀耳、蓮子、蘿卜、葡萄、百合等食物,還可選用沙參、麥冬、玉竹、川貝、杏仁、白果等益氣養陰、潤肺化痰的藥材。少吃蔥、蒜、胡椒、花椒等辛味之品,多吃酸味的水果和蔬菜,如石榴、葡萄、番茄、獼猴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