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10月22日,湛江市第八小學組織師生走進北部灣現代農業研學基地、金路糖廠,開展2022年自然勞動課程之甘蔗非遺研學行活動。(10月24日《湛江日報》)
今年5月,教育部發布《義務教育勞動課程標準(2022年版)》,明確將勞動課從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中獨立出來。自今年秋季學期開始,“整理與收納”“烹飪與營養”“傳統工藝制作”等勞動內容,正式進入全國中小學課堂。對于如何開展好勞動教育,各地也在不斷探索創新方法。10月24日的湛江日報,就介紹了市八小的做法。其中最大的亮點,是關于“非遺+勞動教育”的探索。
從目前各地實踐來看,校園勞動教育存在一個明顯短板。大多數老師并非專精于某一項生活勞動的“勞動老師”。帶領學生參加勞動,教師自己也是在體驗,并非熟練的勞動能手。在這種情況下,老師對某一項勞動操作要領未必能很好掌握,也多半不能將勞動的技能乃至美感表現或傳達出來。要解決這個短板,主要有兩種辦法,其一是“請進來”,讓更多社會力量參與到校園勞動教育中來;其二是“走出去”,讓師生到田間地頭,跟著勞動能手真切地體驗真實勞動。報道中組織師生到現代農業研學基地、糖廠,就屬于后者。
通過實地“下蔗田、砍甘蔗、榨蔗汁、品甘蔗”,引導學生在“做中學”“學中做”,更有效地激發了他們參與勞動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這有效地解決了過去“以課代勞”、“以教代勞”等的不足,讓學生親歷情境、親手操作、親身體驗,真正體會勞動的艱辛、收獲勞動的快樂,也才能真正理解勞動的內涵。
更值得點贊的是,該校還穿插著“非遺+勞動教育”的探索——組織師生到糖廠,“見識了原始的榨糖工具,了解土法榨糖的歷史文化,聆聽了糖畫制作歷史”。勞動教育因非遺變得更生動有趣的同時,也解決了一些非遺項目關注度不足、傳承后繼乏力的問題。其實湛江各地都有不少非遺項目以及非遺文化傳承人,這既是寶貴的傳統文化資源,也是非常珍貴的教育資源。推動“非遺+勞動教育”探索,大有可為,也應大有作為。它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勞動興趣,吸引他們了解傳統文化,既可培養學生的勞動觀念與勞動習慣,又可使非遺傳統文化薪火相傳。
關于“非遺+勞動教育”,一些地方已經進行了不少探索。比如在汕頭,潮州木雕、汕頭蛋雕、潮繡、潮劇盔頭制作技藝等非遺項目的傳承人及傳人紛紛走進校園上勞動課;在山東威海,有學校邀請非遺傳承人通過直播帶“課”,教學生烹調美食,開展一場場極具“煙火氣”的勞動教育。在這方面,湛江也推出過“非遺進校園”等活動,但如何與勞動教育更好地結合起來,甚至推出有湛江特色、能推動非遺傳承的“非遺+勞動”校本課程,仍然有待加強探索。另一方面,一些地方就采用“走出去”的模式,讓學生到掛牌的“非遺傳承點”研學,有的更是與鄉村振興、鄉土文化等結合起來,形成常態化培養機制。這些做法,都值得我們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