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廉江市車板鎮荔枝江村雷公山300畝蔬菜基地又獲豐收,一車車瓜菜通過電商平臺高價送往各地市場,農民的“小錢袋”隨之鼓起來——這片原來的撂荒地,流轉復耕發展起高效農業,成為村民新的“致富地”。
近年來,車板鎮打破常規,轉變方式,通過產業發展來推進撂荒地復耕,一處處復耕地發展現代農業,帶動全鎮農業結構調整,從而破解“誰來種地、地怎么種”難題,推進了現代農業蓬勃發展。
【資料圖】
立足“活”字,讓撂荒地“醒”起來
車板鎮面向北部灣,是山區鎮,曾經,農業發展水平不高,農民種植效益不理想,導致大面積的耕地撂荒。據去年底統計,該鎮可復耕的撂荒地3100多畝,面積卻排在廉江20多個鄉鎮前面。
車板鎮黨委政府在駐廉江市車板鎮幫鎮扶村工作隊的幫助下,立足破解“誰來種地、地怎么種”這個難題,將農民手中的閑散土地集中起來經營,探索了一條“農業穩定發展、農民持續增收”的現代農業發展模式,推進全鎮農業產業化。
在這種思路的指導下,地撂荒復耕工作全面鋪開,立足一個“活”字,集中撂荒地流轉,引進公司(大戶)發展農業種植和產品深加工,讓土地“醒”起來,從而破解多年的撂荒地問題,讓一塊塊丟荒土重新“綠”起來。
廣東凌琦種養合作社以種植番薯為主,在多浪村種植番薯500畝的基礎上,今年8月,將在麻山村、三家村、齋堂閣流轉460畝撂荒地發展優質番薯及其他作物,并相應地建立加工生產線。
合作社發揮技術和運營優勢,推進土地連片發展種植,各種農作物達到更高的產量和質量,生產成本降低了,銷售價格和經濟效益提高了,使農戶們得到更大的實惠,不僅有效地“消滅”三村的丟荒地,發展起現代農業產業,也很好地促進當地的經濟發展,為鄉村振興發揮添磚加瓦。
引進企業,讓土地“能”起來
走進荔枝江村雷公山,深秋的田野一片碧綠,大地一派盎然生機,該村300畝撂荒地通過流轉,引進廉江市興東紅橙發展有限公司,承包土地發展現代農業,如今種植的蔬菜已開始豐收上市,田園里到處是勞作農民的身影。
公司負責人說,在荔枝江村雷公山流轉土地300畝撂荒地種植蔬菜,帶動了荔枝江村80多名村民就業務工,讓當地群眾在家門口就業,增加農民家庭經濟收入。此外,周邊村民也根據企業的種植蔬菜品種自行種植,收成后由企業負責回收,這是企業流轉土地和產業帶動的良好效果。
創新土地流轉模式,引導農戶按照依法、自愿、有償的原則,將土地流轉給企業,通過流轉土地、村民就業,增加集體及村民的收入,這是車板鎮有效地推進丟荒地復耕,并讓土地“能”起來的生動寫照。
種植效益是撂荒地復耕的根本動力,為此,努力“筑巢引鳳”,引進企業落戶車板,然后通過“跟著企業種”,讓農戶搭上企業銷售的快車,學習技術,走上致富農業之路。
廣東澳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進駐多浪村,承包流轉土地500畝種植澳洲樹茶,發動周邊農戶種植澳洲茶樹,企業保底回收。通過盤活多浪村村閑置物業,改造成廠房,引進茶樹精油提煉廠落戶車板鎮,既增加村集體、農戶的收入,又能通過茶樹替換桉樹種植改善生態環境。
企業通過土地流轉、返聘務工、技能培訓、產業帶動等模式,加大對周邊村群眾的產業扶持力度,推動種植業的融合發展,讓土地發揮更大的效能。
車板鎮一負責人表示,民營企業參與丟荒地復耕有技術、有優勢。車板鎮引進省龍頭企業廣東康壽農業、廣東好農夫農業、廣東澳森生物科技等公司,參與撂荒地復耕,效果相當明顯,全鎮3100多畝可復耕地已完成2900多畝復種,并且都發展起現代農業,有效地推進了全鎮農業發展的“轉型升級”。
一塊塊丟荒地,根據地塊不同性質,整合農業資源,優化種植類型,帶動了全鎮農業結構調整,逐步形成山區片以種植蔬菜、瓜果類為主,海邊片種植番薯、茶樹為主的格局,車板鎮新型農業發展撲面而來,處處生機盎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