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沉淪萬年壓抑不改一身鐵骨前生翹楚今生奇絕難得再世風流”,位于吳川市塘尾街道228國道旁的一間鄉村烏木博物館門前,一幅蒼勁有力的書法對聯顯得尤其引人注目。推開沉重的大門,這座博物館內的烏木藏品,歷經千萬年大自然歷練出的鬼斧神工,更讓人驚嘆不已。
“家有奇木歷千年,藏在深閨待人賞。”出生于吳川吳陽鎮蛤嶺村,民間收藏家陳先生癡迷烏木已有10余年,2017年,他自費建設起面積1300平方米、館高3層鄉村烏木博物館,內有藏品近千件,感嘆于個人能力有限,鄉村博物館面積及位置受限,不能讓更多人近距離領略烏木之美,他希望能為近千件藏品找個好博物館“婆家”,更好傳播烏木文化。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圖騰。
洪荒之魂。
千年烏木重現“光輝”
烏木也叫陰沉木,是由地震、洪水、泥石流將地上植物生物等全部埋入古河床等低洼處,埋入淤泥中的部分樹木,在缺氧、高壓及微生物的相互作用下,經長時間炭化過程形成烏木。古烏木的形成時間大多在三千年至上萬年不等,兼備木的古雅和石的神韻,有著“東方神木”和“植物木乃伊”之稱。
走進博物館,近千件形態各異的烏木藏品便映入眼簾,有高達5米的烏木形似雄獅,有木根翻卷成波濤狀,有百孔千瘡,有千溝萬壑形似懸崖峭壁……伴著淡淡的木香,深沉平滑的木面上泛出內斂的光芒,讓人感嘆大自然鍛造的鬼斧神工。
“這件作品名為‘云鋒疊翠’,寬2米,高4米,重約3噸,是近萬年的碳化紅木,產于廣西。一面光滑陡立,三椏避韌,如山峰峻矗,另一面如座座乳峰,如五嶺逶迤,烏蒙磅礴……”現場介紹起館內藏品,陳先生如數家珍。他表示,這一作品之所以一面光滑,一面瘦骨嶙峋千溝萬壑,應源于古木被摧倒后,一面深埋沙泥間,而另一面則位于激流險灘,歷經千年的急流沖刷,千萬年的自然雕刻最終形成了這獨一無二的藝術品。
“可以說,每一件烏木藏品得以形成并重見天日,都是‘天時地利人和’的結合。”陳先生介紹,烏木經過幾千年以上的地下缺氧碳化,能出土不腐的都是質地上好的木材。館藏的自然根有褐色、黑色、灰色、淺黃色、淺紫色和不通透、半通透、全通透之分,是碳化時間的長和短所致,且大多都是烏木鐵力的優質木材。當前出土的烏木,絕大部分都是樹干,樹根的很少。四川出土的楠木,由于楠木的硬度密度不高,絕大部分樹根出土前已碳化腐爛,只有廣東、廣西出土的鐵力樹和其他地方出土密度高的樹種才存有樹根。因此烏木的樹根顯得特別稀少,更加彌足珍貴。
龍鳳呈祥。
天眼。
“東方神木”世上稀
“烏木由來世上稀,可同珠玉斗京畿,泥潭不損錚錚骨,一入華堂光照衣”自古以來,烏木因其稀缺,開采難度大而顯得尤為珍貴,歷代帝王將相更是將其用作宮殿和制作家具用材。
2007年,陳先生到陽江探望妹妹,一次偶然機會他在河邊發現了一塊黑漆漆的東西,像木像石,既沉重堅硬,還發著黑色的光。經人介紹,他才知道原來這便是烏木。結緣烏木后,陳先生翻閱大量古籍,各方探尋專家,尋找烏木的“芳蹤”,足跡遍布兩廣及四川、重慶、江西等地。為了把一塊重達數噸的烏木藏品運回湛江,他甚至不惜重金修了一段數百米的路。
對自己現有收藏的每一件藏品,陳先生都千思百慮,在無數個不眠的夜晚,一次次打開燈光,在鬼斧神工的烏木藝術品前來回踱步,冥思苦想,一次次為藏品命名,又一次次劃掉重來。對于一些尤為珍貴的藏品,他甚至請來文人墨客為之命名作詩。
“烏木不僅有鬼斧神工的美,更是大自然變遷的實物見證,為歷史文化的研究提供了極具價值的參考。”陳先生表示,通過對出土烏木碳14檢測的時間推算當地發生自然災害的時段,給研究歷史和自然科學提供了實物證據。
“‘烏木精神’,是一種愈挫愈奮、愈戰愈勇的不屈精神,是一種默默堅守、腳踏實地的執著精神;是一種百折不撓、勵精圖治的奮斗精神。”對于烏木背后蘊含的精神,廣東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館館員、文學院原院長、國家一級作家洪三泰也毫不吝嗇贊美之詞。他認為這種“烏木精神”,正是新時代所需要的精神,這種精神值得大家學習,像“烏木”一樣砥礪磨煉,在艱苦奮斗中實現人生價值。
神掌。
鬼斧神工。
盼為烏木找個好“婆家”
“為了購回這件‘洪荒之魂’的藏品,我當時求了茂名的藏家3年,當時求購價是幾萬元。最近有買家向我開出20萬元的高價,但我始終沒有心動。”對于陳先生而言,這近千件烏木藏品,既是“有價之物,亦是無價之寶”。陳先生表示,每一件烏木都有買賣的價格,但自己更希望在有生之年為烏木找個好“婆家”,讓重現光輝的烏木之美為更多人所熟知。
癡迷烏木十多年,藏品近千件,陳先生的“木癡”之名已在業內聞名,不僅全國各地有愛好者紛紛聯系其上門收購烏木,寶安、珠海、中山、黃埔、高明等地均有單位及個人找到陳先生,表示愿意與陳先生合作,把這些烏木珍寶搬到當地設館展出,但因各種條件受限及機緣不合未能談妥。
陳先生表示,現在的烏木館雖建地面積有1300平方米,但烏木藏品普遍體積巨大,自己建設的烏木博物館內藏品“擁擠”,不能全方位多角度展示烏木藏品的美,同時受限于烏木館位于鄉村,交通不夠便利,難迎接更多受眾。
盡管陳先生的烏木有過多次“遠嫁”設館的機會,但故土情深的他,更渴望把畢生收藏的烏木留在湛江。陳先生希望通過與有關部門合作設館,再現樹木到烏木產生形成過程,結合藝術、科普、歷史研究等多角度展示烏木之美,傳承嶺南文化與烏木文化的博大精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