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架梁施工現場,架橋機正在協同“北斗精準定位”作業。 南三島大橋項目部供圖
日前南三島大橋主橋順利合龍,現階段進入架梁高峰期,梁段線形誤差保持在毫米級以內,這背后是“黑科技”的賦能。北斗定位系統、智能控制系統給架橋機裝上了“大腦”和“神經”。
在建南三島大橋項目地處我市東南海岸線,是一條長約16公里的跨海島快速通道。目前項目正在開展“大干一百天”勞動競賽,掀起全線大干快上的施工新熱潮,除了現場的工程建設者,參與項目建設的還有一群居住在太空的“監測員”,為地面上的施工人員提供“毫米級”精度定位數據,助力項目安全高效建設。
10月23日上午,湛江環城高速南三島大橋主跨合龍。 記者 郎樹臣 攝
原來,在架梁施工中,項目工程師們引入了一套基于“北斗精準定位”的架橋機安全監測系統,通過智能監測施工數據,有效保障架橋施工的安全,也進一步提升了橋梁施工的效率,讓北斗衛星成為了建設隊伍中的一員。
據介紹,該系統在架橋機的前支腿及中支腿橫移軌道兩端安裝了“北斗定位天線”(如圖,項目部供圖)“北斗接收機”,通過北斗衛星強大的定位功能,自動檢算出兩條支腿的橫移軌道的橫坡和平行度誤差。另外,架橋機主梁前、后端安裝帶有靜力水準儀的高差傳感器還能利用連通器原理,自動監測傳感器液位變化情況,自動檢算出監測點的高差變化情況。以上自動監測數據均能達到“毫米級”精度,現場作業人員可通過監測移動終端的LED顯示屏實時讀取監測數據,并根據數據情況對架橋機進行實時調整,確保安全施工,并有效提升施工效率。
在“太空監測員”的幫助下,建設者們可有效防范因架橋機橫移軌道橫坡過大、前后橫移軌道不平行、整機前后水平高差超過允許值等因素導致的事故,還可以減少作業人員高處作業的時間和頻率,時刻保證架橋機處于安全穩定的作業狀態。
根據架橋機的作業操作流程,工程師還結合系統兼容性安裝了微應變傳感器、起重限制器、攝像頭等多種安全監測裝置,對重要受力構件的結構應力、風速、天車行程、吊具高度、吊鉤重量、水平傾角、垂直傾角等實時監測,各項數據即可通過現場顯示器查閱。
這一系統也成為了南三島大橋“智慧工地”平臺的又一子模塊,建設管理人員隨時隨地都可以利用手機或電腦遠程了解架橋機運行情況,當以上任一數據出現異常情況時,系統將立即進行現場聲光報警和云平臺短信提醒,方便現場第一時間開展異常情況排查,實現了“現場+線上”的雙重安全監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