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11月8日,市領導到霞山區,深入新時代文明實踐站、農貿市場、交通站場等場所,督導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工作。(11月9日《湛江日報》)
市領導到霞山區督導文明城市創建工作,相關報道中,有一段關于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的要求,很是精辟——“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是打通宣傳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的重要平臺,要整合資源,壯大志愿服務隊伍,推出形式多樣、載體豐富的文明實踐‘套餐’和‘集成式’宣講課程,讓市民按需‘點餐’,滿足群眾多樣化需求,激勵廣大群眾積極參與文明城市創建工作。”
這段話里,提到了兩個“餐”:其一,推出文明實踐“套餐”;其二,讓市民按需“點餐”。為文明實踐“+餐”,很有必要。
群眾在哪里,文明實踐就要延伸到哪里。建設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滿足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新期待。通過建設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為群眾提供高質量、常態化、受歡迎的志愿服務,真正打通宣傳群眾、教育群眾、關心群眾、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里”。當前,湛江正努力創建全國文明城市,把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工作與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工作有機融合起來,把廣大市民群眾吸引到文明實踐中來,誠然是文明創建不可忽視的重要一環。
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的主體力量是志愿者,主要活動方式是志愿服務。推出文明實踐“套餐”,就是要堅持系統思維、主動作為,開設豐富多彩、貼近群眾的各類志愿服務,讓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的人氣越來越旺、作用越來越凸顯,把越來越多群眾吸引到文明實踐中心來。而讓市民按需“點餐”,則是要問需于民,提供個性化的精準志愿服務。
推出“套餐”與按需“點餐”,其實是一個互動的過程。文明實踐活動不光是單向地為群眾服務,更在于通過文明實踐活動提高市民群眾思想覺悟和文明素養,將思想宣傳與惠民服務融為一體,豐富黨群服務,促進基層治理,凝聚社會力量。市民“點餐”的過程,實際上就是與文明實踐中心互動的過程,通過“議事—辦事—記事—評事”的閉環,促進文明實踐行動形成良性循環,文明實踐中心根據群眾普遍需求推出更多“套餐”的同時,也讓更多居民覺醒“主人翁”意識,積極參與共建共治,成為傳遞文明風尚的一分子。
在文明實踐“套餐”的打造上,一些地方有不少值得借鑒的創新做法。比如在江蘇南通,就提出要關注“三個圈”——做大“志愿圈”、擴大“服務圈”、影響“朋友圈”。有的社區打造“1+N”志愿服務隊伍格局,即1支志愿服務總隊、N支志愿服務分隊,按服務內容不同“配餐”,文明實踐“套餐”就豐富起來了。有的社區則按照不同群體來“配餐”,向老年人送去“健康套餐”,向家長送去“親子教育套餐”,向青少年送去“周末手工套餐”,人人都“吃”得飽。社區與社區之間形成“朋友圈”,互相學習借鑒,又有良性競爭,所以“套餐”越來越出彩。在湛江,給筆者印象最深的是湛江經開區觀海社區的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筆者一次路過被其中的歌聲所吸引,進去一看,才發現有十幾個老人家在學唱歌。一番打聽,原來是文明實踐中心請來老師免費教社區居民唱歌。看著那些老人家臉上洋溢的開心又充實的表情,筆者很是感觸,我們需要的就是這樣的文明實踐中心。
推出文明實踐“套餐”、讓市民按需“點餐”,期待更多為文明實踐“+餐”的創新做法,讓更多市民樂享“文明大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