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在湛江經濟技術開發區第二幼兒園,老師們結合東海島當地傳統特色文化開發了人龍舞文化課堂,在信息技術的賦能下人龍舞課堂也全面開花。(11月15日《湛江日報》)
非遺文化是中華民族智慧與文明的結晶,是極其珍貴的文化資源。隨著傳統文化熱的興起,近年來不少學校都嘗試把非遺教育引入校園,讓學生近距離接觸非遺、了解非遺、認知非遺。如雷劇、醒獅、人龍舞、魚龍燈等紛紛走進課堂,不僅滿足了孩子們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開闊了他們的視野,也讓我們看到了非遺文化傳承發展的蓬勃朝氣。
11月15日湛江日報又報道了一則非遺進校園的消息,說的是經開區二幼結合東海島當地傳統特色文化,開發了人龍舞文化課堂。對比過去的報道內容,經開區二幼促進非遺進校園呈現出兩大特點:其一,是做好了從“文化”到“教材”的“轉化文章”,把人龍舞這一本土特色濃郁的非遺項目,融入到了數學活動《比較長短》、語言活動《人龍舞傳說》等課程之中,“幼兒園一日活動”方案里處處可見人龍舞元素;其二,是利用數字化賦能非遺進校園,經開區二幼引進希沃白板教學軟件,在加強信息2.0建設的同時,教師們充分利用軟件的附加功能,將生動有趣的動畫和互動游戲結合,讓非遺“動”起來,大大提高了幼兒對人龍舞的互動與興趣。
非遺進校園,就該著力做好“轉化文章”。在幼兒園、中小學,每個幼兒、學生對非遺的理解和認同,絕非短期突擊所能實現的,這需要通過持續的接觸和研習來深化認識,增進了解。而讓“文化”變為“教材”,很大程度上轉化的鑰匙是“興趣”。如今,智能手機、移動游戲等分散了孩子們對課堂的專注力,更不用說本就不列入考試內容的非遺。優秀傳統文化如何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成為他們喜聞樂見的文化娛樂形式,進而上升為終身愛好,成為非遺傳承者、繼承人,這是非遺進校園必須解決的一個課題。非遺進校園、進課堂,不等同于走進了學生的心里,只有越來越多學生對非遺感興趣,非遺才能與時俱進,永續發展。經開區二幼的做法很值得借鑒的一點,就是興趣的培養,利用數字化課堂的創建、信息化教學的賦能,讓課堂“活”起來,讓非遺“動”起來,令數字技術、非遺文化、課堂教學三者進行充分的“化學反應”,最終效果便是“極大程度調動了孩子們的學習熱情和積極性”。
做好非遺進校園的“轉化文章”,光靠一個幼兒園、一個學校是很難辦到的。每一個非遺項目,本就蘊含了豐富的歷史底蘊和文化元素,將其與課堂教學、課程設計、信息技術等融合起來,光靠教師們自我摸索肯定事倍功半。做好頂層設計,組建“轉化小組”,引導非遺傳承人等相關各方積極參與進來,這些都亟待相關部門負起責任、有所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