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當前我市正處于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的攻堅期,各地各部門要突出工作重點,確保各項創建任務高標準、高質量、高水平完成。(據11月17日《湛江日報》)
11月17日湛江日報頭版刊發報道《文明創建人人參與 文明成果人人共享》。文章指出,要進一步提高群眾對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的知曉率、滿意度與參與度,不斷凝聚全民創建的強大合力,積極營造“文明創建人人參與、文明成果人人共享”的良好氛圍。
凝聚全民創建的強大合力,關鍵在社區。把社區創建作為文明城市創建的主要抓手,把文明城市的發力點和落腳點放在社區,才能讓市民群眾更深刻地感受到“文明成果人人共享”帶來的變化,從而反過來提升積極性,形成“文明創建人人參與”的良好局面。
一座城市文明與否,不僅要看鱗次櫛比的高樓、車水馬龍的干道、管理規范的企業,更要看萬家燈火的社區。具體地說,要看社區的建設水平、治理水平。從外地一些實踐中不難發現,假如社區不充分發揮文明創建“惠民靠民”的作用,僅僅滿足于大街小巷“發動式”活動、“灌輸式”宣傳等等,就很容易出現“一些人干,另一些人看”的現象,既難以在基層形成創建合力,又難以讓老百姓長久地享受到文明創建的紅利。比如有的地方文明實踐站,功能室雖多但從來沒有組織過活動,有的實踐站甚至天天大門緊閉,這樣又何如能激活社區創建之力呢?
文明城市創建要實現自下而上、由內至外的蝶變,不發動群眾不行,不深入社區更不行。筆者有一次路過湛江經開區觀海社區的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被其中傳來的歌聲所吸引,進去一看,才發現有十幾個老人家在學唱歌。一番打聽,原來是文明實踐中心請來老師免費教社區居民唱歌。筆者這才知道,原來文明實踐中心還有這樣的用途。從文明實踐中心中親身體驗到文明創建帶來的好處,大家自然更心甘情愿地參與到文明創建中來。這是一個良性循環。讓市民群眾既參與其中,又樂在其中,社區創建讓群眾“文明指數”“參與指數”“幸福指數”相得益彰,畫出了文明城市創建的“最大同心圓”。一些社區真的應該好好學學觀海社區。
在社區創建上持續發力,需要重心下移、資源下沉,更需要理念重塑、路徑重構。說到底,就是要事事“為了群眾”,社區要真的沉下去了解群眾的需要,提高社區服務的主動性、針對性、實效性,讓群眾真的能從文明創建中感受到好的變化。同時,要時時“依靠群眾”,尤其是要真的把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用起來,把各個功能室都“盤活”了,在豐富群眾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時,以志愿服務帶動群眾參與到文明創建中來。
社區“小窗口”,文明“大舞臺”。把功夫下到社區,把群眾發動起來,真正以社區文明程度、治理水平、生活品質的提升促進城市形象的整體提升,這樣才能踏實營造出“文明創建人人參與、文明成果人人共享”的良好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