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今年9月,良垌鎮在55個村中實行黨員包片包戶制度,實現黨小組鄉村全覆蓋,黨員包片包戶,設崗定責,在鄉村振興中踐行黨員使命擔當。(11月17日《湛江日報》)
日前,湛江日報報道了廉江良垌鎮“黨員包片包戶”的做法。主要有三點:從報道中推測,數量上,應該是一名黨員負責聯系10戶農戶;形式上,將“良垌鎮黨員包戶聯系卡”掛到群眾家門口,上面有包戶黨員的名字、電話及服務承諾;做法上,黨員“重點了解農戶家庭基本信息、生產生活情況及存在的困難、問題、訴求,確保走訪全覆蓋、情況全掌握,并切實幫助農戶解決問題”。
提起“黨員包片包戶”,其實也不算什么新鮮事物了,很多地方都已經普遍推廣。本質上說,“黨員包片包戶”就是劃分“責任田”,是一種將黨員聯系群眾制度化常態化的工作機制。該機制通過搭建“黨員包戶”的聯系體系、信息反饋體系、黨員評價和能力提升體系,打通了服務群眾“最后一米”,以“包”促“聯”帶來鄉村治理的新氣象。這種方式最大的特點,是“包”。這個“包”,主要體現在黨員聯系群眾的覆蓋面上,根據“位置鄰近,便于服務”等原則,形成“全覆蓋”;這個“包”,也體現在責任分解上,一“包”到底,就是守土盡責,扛起所“包”之責任。
經過幾年來的探索,不少地方在“黨員包片包戶”上都有不少創新亮點。比如江蘇新建村,當地把“黨員包片包戶”與文明鄉村建設工作聯系起來,形成了一套“1+10+N”的“黨員包戶”工作模式——1位黨員中心戶包10戶普通黨員,黨員中心戶由村干部、退休干部、老教師等人員組成,每戶普通黨員再包若干農戶。以此推動文明鄉村責任落實,取得突破。又比如佛山南海區同德社區,他們就通過樓道黨員“包樓到戶”的做法,讓“陌鄰”成為“友鄰”,喚醒小區“自治+共治”活力。由此可見,無論是在城區還是在鄉鎮,“黨員包片包戶”的探索都有著不俗的實踐價值。
當然,我們也應注意到一些地方在推動“包片包戶”過程中陷入的誤區。有的地方過分“執迷”于“包片包戶”,反而會讓基層干部在左撐右支的疲憊中消磨了積極性,卻唯獨便宜了那些庸懶散的部門和干部,“包片包戶”反而成為了推卸責任的借口。另一方面,責任分解利于推進工作,但責任分解不等于責任落實。包村包戶只是責任分解的一種形式,但絕不是打開“責任落實”這把鎖的“萬能鑰匙”。假如不顧實際搞“包村包戶”,沒有因地制宜、對癥下藥,而是將責任任意“嫁接”、簡單地“一分了之”,就很難見得到實效。
因此,“黨員包片包戶”,關鍵還是在于責任的落實。我們在推動“包片包戶”本土探索的時候,要盡可能地取長補短,因地制宜地推出有本土特色的創新舉措,這樣才能讓“包片包戶”出實效、結碩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