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常關注血壓變化,有利于疾病風險預防。記者李忠 攝
高血壓作為一種常見病、多發病,是引起心腦血管疾病最重要的原因,嚴重危害著人們的身體健康。11月13日,網絡上一則消息引發廣泛關注:《中國高血壓臨床實踐指南》發布,推薦將我國成人高血壓的診斷界值由140/90mmHg下調至130/80mmHg。不少網友驚呼:一覺醒來,發現自己已“踏入了高血壓患者行列”。
若高血壓診斷標準調整意味著什么?高血壓患者要注意什么?記者采訪了湛江中心人民醫院神經內三科主任陳文榮。
【資料圖】
成人高血壓診斷標準暫未調整
“高血壓診斷標準一旦有新變化,牽涉面將非常廣。”陳文榮介紹,數據顯示,如按照《指南》的調整,將使中國高血壓人群大約增加2.43億人,在現有2.45億人的基礎上幾乎實現倍增。同時,這一調整也會對基層衛生醫療機構的工作量以及醫保支出,都帶來非常大的影響。雖然《指南》并非國家強制標準,但作為臨床醫療的重要參考,它的調整會切實影響醫生的診療行為,同時也會直接影響飛行員、駕駛員、潛水員等對血壓有要求的崗位從業者。
陳文榮介紹,我國高血壓診斷標準從1977年提出的160/95mmHg,到1997年提出的140/90mmHg,到如今推薦下調至130/80mmHg。“本次調整主要來源于我們中國人自己的流行病學數據。”
有研究結果表明,我國40歲以下青年人群中,血壓值為130至139/80至89mmHg的人群腦卒中風險,特別是腦出血風險明顯增加。此次推薦高血壓診斷標準改為130/80mmHg,對我國心腦血管疾病,特別是腦卒中的預防具有明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大量的研究已經證實強化降壓:即把血壓降到120/80mmHg以下甚至更低,患者可以有更多的獲益。
11月15日,來自國家衛健委的官方消息讓大家吃下了“定心丸”:國家對于高血壓等疾病診斷標準的制發有規范程序要求。由專業機構、行業學協會、個人等自行發布的指南、共識等,為專家的研究成果,不作為國家疾病診斷標準。關于高血壓診斷標準,2005年、2010年、2017年國家衛生行政部門發布的宣傳教育要點、防治指南、臨床路徑等均明確:成人高血壓的診斷標準為,非同日3次血壓測量超過140/90mmHg。目前,國家未對成人高血壓診斷標準進行調整。
“根據我們臨床常見的數據來看,血壓介于130/80mmHg和140/90mmHg之間的人群,既往認為其處于‘正常高值’,也被稱作‘高血壓前期’人群。”陳文榮說:“這類人群多半未得到及時干預,因而存在著潛在的心腦血管病風險。而調整標準主要是為了將防控端口前移,使更多過去‘正常高值’人群被確診,得以追蹤監測、藥物治療和長期管理,越早治療獲益越大,這將大大降低心腦血管病的發病風險和死亡風險。”
高血壓的治療,要避開幾個常見誤區
誤區1:高血壓就要吃藥
陳文榮介紹,高血壓治療措施有生活方式的干預和藥物治療兩種,生活方式干預是所有高血壓患者必需的基礎干預措施。
生活方式干預包括飲食干預、運動干預、心理減壓干預、減輕體重干預、戒煙限酒等。飲食控制中的限鹽飲食是一個非常重要干預措施。由于中國傳統的飲食習慣,中國人的食鹽攝入量比較高,每日每人鹽攝入量平均達到12克水平,指南建議每日最大食鹽攝入量普通成年人≤6克,高血壓患者≤4克。
陳文榮提醒患者,如果經過限鹽等生活方式干預治療,血壓可以達標,就無需服藥治療。但如果仍然達不到血壓調控目標,就必須啟動藥物治療。
誤區2:有高血壓后過度焦慮
一旦成為了高血壓患者,不少人非常緊張,而“這種焦慮的心理狀態恰恰就是高血壓的誘因”。陳文榮表示,其實高血壓病可控可治,采用生活方式的干預和藥物治療完全可以取得良好的療效。
誤區3:服用高血壓藥會產生依賴
確實許多高血壓患者需要終生服藥,但這不是因為服用高血壓藥產生了依賴性而終生服藥,而是因為高血壓病是個終生疾病而需要終生服藥。陳文榮特別提醒患者,目前沒有任何證據證明有偏方秘方可以一勞永逸根治高血壓。
誤區4:降血壓藥只在血壓高才服用
有些人測量血壓高時就服用降壓藥,血壓一正常就馬上停藥,這樣會造成血壓的較大波動。陳文榮說,研究表明,較大的血壓波動對心、腦、腎等靶器官會造成很大的損傷,所以服用降壓藥必須持之以恒,密切監測血壓,保證血壓平穩達標。
高血壓病患者應遵循的保健原則
1、控制體重,節制飲食。對于肥胖的高血壓病人來說,減輕體重就可使血壓下降,維持理想體重對健康是非常有益的。
2、保持低鹽飲食,食鹽每天不超過5克。由于味精中含有鈉,應盡量少用。不吸煙,不喝酒。
3、經常進行體力負擔不大的運動,如慢跑、太極拳、坐式氣功等。也可先將兩手搓熱,然后自我按摩頭面部,每次2~3分鐘,以促使血管平滑肌放松。
4、保持樂觀情緒,生活要有規律,勞逸結合。要避免過度緊張和情緒波動,每天睡眠要充足,有條件者午餐后不妨躺臥半小時。從臥位或蹲位起立時,動作應緩慢,以防止腦部血供不足而發生意外。
5、大便要通暢,多吃些含纖維素的食物,如蔬菜、雜糧等。
6、定期普查血壓,是預防高血壓的一種極有價值的措施。年齡超過40歲或有高血壓史的人更應經常檢查血壓,做到早發現早治療。
居家期間這樣量血壓才準
1、每天早、晚各測量1次血壓;
2、每次測量至少連續獲取2次血壓讀數,每次讀數間隔1-2分鐘,取2次讀數的平均值,若第1次和第2次血壓讀數差值>10mmHg,則建議測量第3次,取后2次讀數平均值;
3、測量血壓前30分鐘避免劇烈運動、飲酒、喝含咖啡因的飲料以及吸煙;在每次測量之前,安靜休息3—5分鐘。穿寬松的衣服,不要把袖子擼上去。
4、測量時段:早上應在服藥前、早餐前、排尿后測量;晚上最好在晚餐前,若錯過則在睡前1小時內測量;如晚上服藥,則建議服藥前測量。
5、對于初診或血壓未控制者,每周至少連續測量3天血壓。
6、血壓控制良好的患者,每周應進行1~2天血壓測量。
量血壓幾個相關問題
1、用電子血壓計還是水銀血壓計?
電子血壓計更安全可靠,水銀血壓計容易產生誤差,且存在水銀泄漏的隱患。電子血壓計的準確性和重復性較好,推薦成年人首選正規廠家生產的上臂式電子血壓計。
2.袖帶怎樣算合適?
量血壓不準確,最常見的原因就是袖帶不合適,太大或者太小都不行。大多數人可使用標準規格袖帶,肥胖或者臂圍大者,可使用大規格袖帶,兒童可使用小規格袖帶。
3.量左手還是右手?
初次測血壓,兩只手臂都量,以血壓高的一側為準。長期量血壓者可固定一側。
4.坐著量還是躺著量?
測血壓應坐著,如果情況不允許可躺著測量,并取仰臥位。測量時,袖帶與心臟應保持在同一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