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深人靜時,抽空整理當天排查的信息;每天爬樓梯,挨家挨戶做核酸、送物資……這是近幾天廉江市城南街道高風險區錦繡華景小區志愿者和醫護人員的工作日常。
(相關資料圖)
錦繡華景小區自11月20日被劃為高風險區之后,前來支援的志愿者與醫護人員每天兩班倒,他們隨時變身“外賣員”“保潔員”和“排查員”等,守護著錦繡華景廣大居民的“健康與平安”。
“超級變身”保障順暢
“您好,物資配送。”
一袋米、一袋肉、兩種蔬菜。戶戶物資皆如此,又因人數不一導致分量不同。
來自廉江市殘疾人聯合會的志愿者何燁,身份多變,在“外賣員”、“保潔員”和“排查員”三種身份中隨時“變身”。
物資分配到相應樓棟后,何燁即時變身“外賣員”,按各戶人數把物資精準配送到住戶手中,每次需耗時兩個多小時才把物資給送完。
晚飯之后,何燁又變身“保潔員”,逐層清理住戶放在門口的垃圾。好不容易把保障工作都做好了,何燁又變身“排查員”,拿起登記簿逐戶排查,排查是否存在老幼孕殘及患病等特殊人群,必須得逐戶敲門逐戶落實,確保“一個也不能少”。一張紅凳子為桌,趴著寫了整整4個小時排查信息的何燁,笑著說出了三個字:“脊椎疼”。這也是何燁此刻最真實的感受。
楊權在登記排查信息
楊權半夜值守坐在地上休息
上門采樣成“定時鬧鐘”
“起床做核酸啦!”每天早上一戶一戶把門敲得哐哐響,把住戶從睡夢中叫醒的小哥叫楊權,是廉江市自然資源局派來的“守護神”,這個身高將近1米8的大小伙,自封控當天起便夜夜值守在錦繡華景樓下,守護著人們的平安。
為了更好節省時間,核酸采樣組每次上門前先派楊權作為“前鋒”,提前叫醒住戶,醫護人員一到即可進行采樣,大大節省等候時間。再則,醫護人員從頂層32樓開始,逐層走樓梯,每一層樓梯有17級,每次采樣醫護人員需要走527級方可完成整幢樓的采樣工作。
為了免去來回取送物資的麻煩,醫護人員把咽拭子盒直接“纏”在腰上,也把黃色的“醫療垃圾袋”掛在身上,有條不紊重復著掃碼、采樣、封管工作,采樣效率大大提升,10分鐘內即可完成一層四戶采樣工作。
“以天為被、以地為床”,已成為志愿者們的慣用休息方式。楊權值守第一晚,只有一張小凳子相伴,半夜溫度下降,躺著太冷,坐也難熬整夜,最后他愣是和同伴聊了個通宵。幸而,熬了三夜后,終于等來了可以“躺”的椅子,單位也送來了被子,“曾經還覺得家里寬大的床和柔軟的棉被不夠好,如今一張便捷的躺椅,已然覺得幸福萬分。”
一門之隔“溫情滿滿”
一袋包得扎扎實實放在紙箱里的垃圾;
住戶收到物資后的一句謝謝;
一幅小朋友手繪的圖畫;
貼在門口上的“辛苦”二字;
核酸采樣小朋友的一句“早上好”;
……
一門之隔的點點細節,住戶展現出的尊重與體貼,都能讓志愿者和醫護人員疲累的身心瞬間“回血”。
近幾天陰雨連連的天氣,志愿者們鞋襪全濕,“掃樓”派發物資過程中,身體的勞累,忍受著濕漉漉的黏膩感,異常難受。但這些點點滴滴的“溫情”,足矣讓一切疲累“一掃而空”。
小區居民全部居家隔離,管理難度可想而知,但這些志愿者和醫護人員愣是通過其“變身”技能,把看似不可能完成的困難一一克服,讓一切工作都井然有序地開展。大家積極配合防控工作,在業主群上彼此鼓勵,分享生活趣事,向志愿者和醫護人員道謝,“一大家子”攜手并進,共抗疫情。他們始終堅信,疫情終將過去,繁花必將如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