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11月25日,兩個短視頻在網絡上引來網友關注。一個是廣東省公安廳、廣東省打擊治理電信網絡新型違法犯罪工作廳際聯席會議辦公室聯合主辦的“守護錢袋子建功新時代全媒體創作大賽”中,湛江市公安局麻章分局拍攝的反詐微電影《回家的路》獲一等獎。另一個是借著11月25日是國際消除家庭暴力日的契機,推出的原創MV《夢醒了》。
從廣義來說,上述兩者都屬于普法短視頻。它們受到網友關注,也從側面反映出,“短視頻普法”大有可為。
短視頻是人們日常休閑娛樂、社交和信息交互的主要工具,深受用戶喜愛,近年來短視頻用戶規模持續增長。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布的第49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截至2021年12月,短視頻用戶規模9.34億人,使用率90.5%。預計截至2022年12月,短視頻用戶規模將達9.85億人,使用率將達92.4%。而且,短視頻使用時長已超越即時通訊,成為占據人們網絡時間最長的“殺時神器”。
群眾在哪里,普法宣傳就應該跟進到哪里。因此,在網絡上尤其是短視頻平臺中開展普法宣傳,很有必要。按照傳統的普法工作思路和做法,一般就是刷刷標語、發發傳單,或者組織活動進社區、進校園。即便如今很多地方都開始探索利用電視短片、網絡視頻等新的渠道和方式進行普法,但從內容上看,仍舊是以宣傳、說教為主,對群眾尤其是對年輕人的吸引力不足。結果就是時間、精力、資源花費了不少,結果自己辛辛苦苦的勞動成果,卻幾乎得不到網友的認可,觀看點贊者寥寥。
而短視頻普法最大的特點,不在于“短”,而在于“活”。無論是微電影《回家的路》,還是原創MV《夢醒了》,都是在講故事,通過接地氣的故事來收獲“流量”與“人氣”,而“道理”則寓于故事之中。比如《回家的路》,以呼吁民眾警惕電信網絡詐騙為主題,講述了麻章青年阿文因急于籌錢為母治病而不慎掉入境外電信詐騙分子高薪招聘騙局的故事。那些經過真實案例改編的故事,以一種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呈現出來,這樣一來,短視頻就更接地氣,更貼近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自然也就更具有普法意識和警示價值。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抖音等短視頻平臺上,也流傳著一類短視頻,視頻的封面標題會出現“如果您想把欠錢的人拘留,告訴你一個辦法”“離職后就去告公司,只要簽訂了這份勞動合同,一招搞定‘碰瓷’員工”等信息誘導觀看。這一類短視頻,集各種家庭、倫理劇情于一身,一看就是包裝出來的人設,嘩眾取寵的表演,粗糙的普法或者分析,有些甚至與法律規定南轅北轍,卻收獲了不少點贊、評論。因此,讓真正有普法功能的短視頻“上線”,占領普法宣傳的新陣地,很是迫切。不管是公安部門的普法宣傳工作,還是其他部門、單位的宣傳教育工作,其實都可以大膽探索、勇于創新,花心思、真琢磨、下功夫,讓短視頻普法更有人氣,更凝聚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