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近段時間,霞山的“夜經濟”成了湛江網友“朋友圈”的常客,曬美食、拼才藝、當吃播……逐漸升騰的“煙火氣”,彰顯著霞山“夜經濟”日漸涌動的活力。
“晝短苦夜長,何不秉燭游。”
今天,“夜經濟”日益成為衡量一座城市經濟繁榮度和生活便利度的晴雨表,體現著一座城市的綜合發(fā)展水平。一項“我國60%的消費發(fā)生在夜間”的調查亦表明,一些大型商場每天18時至22時的銷售額占全天比重超50%。發(fā)展“夜經濟”,不僅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對于擴大內需、繁榮市場、創(chuàng)造就業(yè)等也具有明顯的拉動作用。作為傳統(tǒng)商貿區(qū),霞山把“夜經濟”列入推動高質量發(fā)展策略,有針對性地加以引導并放大其衍生效應,對激發(fā)經濟活力、拉動消費回暖起到了明顯的作用,對于霞山居民而言,最直觀的感受就是:霞山的夜,有了更多煙火氣。
霞山“夜經濟”有多火?媒體在相關報道中舉了iDM民大環(huán)宇天地的例子。作為霞山打造“夜間經濟”體驗中心的重點項目之一,也是霞山夜晚最火爆的商圈之一,它交出了“大約60%的消費發(fā)生在夜間,商場每天晚上十點半到凌晨三點的銷售額占比超全天的70%”的成績單。
霞山商圈“夜經濟”繁榮,秘訣藏在一個“融”字之中。夜間消費群體年輕化、需求多元化的趨勢凸顯,人們已不再滿足于簡單地逛夜市、吃夜攤,休閑娛樂、藝術欣賞、沉浸式體驗等都成了夜間消費的“可選項”。而iDM民大環(huán)宇天地,恰恰把諸多“可選項”給“融”了起來。集裝箱集市街、網紅美食、街邊藝術、文娛活動、網紅打卡、趣味玩樂等主題板塊,為傳統(tǒng)夜市“吃”“逛”兩大要素增添了電商、直播、音樂、文創(chuàng)等新元素。可以說,是多樣的“業(yè)態(tài)組合”促進了“連帶消費”,延長了“夜游時間”,實現了“逛吃逛吃+新‘夜’態(tài)”的“互哺螺旋”。
無論是霞山的“商圈夜市”,又抑或是“一灣兩岸”的“海邊夜市”、赤坎的“老街夜市”,其實都各具特色,很有潛力攜手把湛江“夜經濟”帶得更旺。關鍵還是要在創(chuàng)意上下功夫,做好“融”字的文章。在江蘇蘇州觀前街,戲院傳出悠揚婉轉的昆曲,蘇繡旗袍、油紙傘等特色文化符號隨處可見,夜晚的江南水鄉(xiāng)同樣詩情畫意;在安徽黃山歙縣的徽州古城非遺夜市,非遺傳承人現場進行非遺表演、工藝展示、產品展銷,徽文化魅力盡顯;在廣州市場步行街,引入數十家地區(qū)首店和首創(chuàng)品牌,布局了餐飲酒吧、文創(chuàng)集市、運動街區(qū)、沉浸劇場等多樣業(yè)態(tài)……湛江也要把“夜經濟”作為一個項目、一個課題去研究、推進,拿出自己“融”的思路、“夜”的特色,高質量發(fā)展“夜經濟”。
推動“夜經濟”從“融”進階,是一道“實驗題”。“逛吃逛吃+新‘夜’態(tài)”的“互哺螺旋”,如何分解、拼接、組裝才能擦出“新火花”?亟待求解。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