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車頭醫師”楊向東憑經驗仔細查找火車頭“病源”。 記者 張鋒鋒 攝
近日,由廣東省總工會和廣東廣播電視臺聯合拍攝出品的紀錄片——《南粵工匠》第十二集播出,生動講述了湛江港(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湛江港”)鐵路分公司機修段黨支部書記楊向東的故事,在廣大觀眾、網友中引起強烈反響,傳遞了正能量。
(資料圖片)
“火車頭醫師”楊向東。記者 張鋒鋒 攝
匠心
成長為“一專多能”
復合型技術人才
據悉,港口大批量貨物運輸,主要依靠鐵路機車牽引拉動。機車俗稱“火車頭”,按運送每噸公里消耗燃料量計算,機車是耗能最少的陸地運輸工具。貨物若想“馬不停蹄”抵達港口,需要機車“醫師”的維護,才能保障貨運通暢。
楊向東自認是對機修永不厭倦的“技術宅”。作為“半路出家”的機車修理工,楊向東通過啃圖紙、學理論,向老師傅“偷師”等方法,從機修“小白”變成能處理機車“疑難雜癥”的“急診醫師”。
為者常成,行者常至。從港口機械維修工轉行,成為機車修理工的楊向東,在起初的一次次失敗中,意識到不熟悉機車構造和缺乏理論知識是“短板”。為了盡快熟悉機車內部構造,進一步了解機車的工作原理,他找來機車的隨機說明和記憶機車構造圖,再一一拆解更換下來的機車配件,仔細觀察每個部件的特征。為補足理論知識,每天下班后,他泡在閱覽室翻閱理論書籍。他說:“關于內燃機維修的那本書,我從頭到尾仔細看了三遍。”
求知是一條只有起點沒有終點的路,工作至今,楊向東記錄了30多本工作日記,日常反復揣摩。每每遇到機車疑難故障時,他都會加班到凌晨,或查閱資料,或上機維修。多年來,他利用業余時間,先后考取了大專及本科文憑,并取得了機修鉗工技師、機車電工技師、無損磁粉探傷Ⅱ級證書,成為“一專多能”的復合型技術人才和能夠“聽音辨故障”、獨立處理各種“疑難雜癥”的機車“醫師”。
楊向東憑經驗仔細查找火車頭“病源”。 記者 張鋒鋒 攝
創新
敢想敢試
在實踐中不斷探索
“有些東西我們從不會到會,就是憑著一種敢試的精神。”為了掌握不同型號機車的維修方法,楊向東帶領機修班不斷學習、創新。湛江港還成立了首個勞模工作室——“向東工作室”,集納來自鐵路分公司各個部門的技術能手,集中開展技術創新、技術攻關活動。紀錄片中,展現了楊向東的多個技術創新成果。以機車冷卻水泵水封漏水為例,拆卸整個水泵、更換密封圈過去往往需耗時三天,但只爭朝夕的楊向東卻另辟蹊徑。“在一個狹窄的空間,我們如何把這個O型圈拿出來?我就想到用一個鋸片做成一個鉤子直接拉出來,安裝的時候,再把這個O型圈輸送器直接往下壓,這樣就能很好地密封。”在楊向東的努力下,由拉碼、鉤子、安裝棒三件套組成的拆裝水封專用工具,讓冷卻水泵水封漏水維修工作變得快捷高效。
奮斗
著力打造“鐵軍隊伍”
為安全生產提供保障
機車檢修分為制動系統、柴油機系統、輔助系統和電器系統四大塊。以電器系統維護和故障排除為例,熟知電力學的基本理論,是迅速判斷故障的關鍵。在檢查機車過程中,楊向東擅長通過“望、聞、問、切”來查明“病情”。比如,他通過聞燒焦味辨別部件磨損異常情況,用雙手感受設備的微妙變化,如旋轉震動程度、噴油器的脈沖幅度頻率等,預判機車可能出現的故障。
為了確保機車“零故障”,楊向東創新了機車整備制度。十多年如一日,他堅持利用車站乘務員交接班時間,帶領機修人員查詢每臺機車使用情況,征求機車司機意見,有針對性地跟車掌握機車車況。通過實施“事前保養”,改變了“事后維修”時間長、費用高的不利狀況。近年來,機車完好率遠超湛江港下達的指標,為港口安全生產提供了可靠保障。
近五年來,楊向東帶領團隊摸索開展自主大輪修,共完成機車自主大輪修任務8臺次。按40萬元/臺次計算,節約了外送費、修理費320萬元,有效地縮短了維修工期,保障了港口運輸生產。楊向東還組織所在班組員工開展“擂臺賽”活動,評選“每周一星”“每月一星”,充分調動團隊生產積極性,著力打造一支“鐵軍隊伍”。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