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醫口中的農村疫情 “所剩的藥還能堅持三天”
除了缺藥,村民的醫學常識也很有限。很多人出現癥狀,不會第一時間就醫,有的人家有藥,但又不知道怎么服用,還有些老人半夜出現問題,扛到天亮后,情況可能就變得嚴重了。所以日常我還需要為他們做一些科普,包括如何用藥,如何物理降溫等等。
如果出現緊急情況,比如孕婦或是有嚴重基礎疾病的老人燒得太厲害,我都盡量讓去他們上級醫院治療,就怕延誤了時機。
萬幸的是,最近村里感染的絕大部分還是年輕人和中年人,老人還不算多。但等過段時間春運返鄉,外地打工的年輕人會陸陸續續回來,尤其是高齡老人,可能會面臨更大的風險,到時候,縣醫院、市醫院壓力會更大。
我粗略算了一下,目前剩的藥撐不過一周了,最多還能堅持3天。這兩天也只能進到少量的藥。
不僅是鄉村醫務室,鎮上的衛生院、縣里的醫院藥品的存量也不樂觀。還有縣醫院的同行在我這里買藥,給他們親戚帶回去吃。
這是我最擔心的,如果沒有藥,有基礎病的老人感染數量持續增加,接下來會非常麻煩。
這幾天,衛生局也在統計各個診所、衛生室的藥品情況,但目前缺藥的情況還沒解決,希望藥品可以盡快到位。
希望疫情能成為推進農村基層養老服務的契機
據我所知,現在一些地區的農村已經推出了很好的方案,像是“敲門小隊”“敲門行動”,讓農村低齡老人組成一支隊伍,每天去敲敲門,看看獨居老人、高齡老人、生活不便利的老人等是否存在問題,有什么需求。如果老人病了,也能盡快找到家屬和就近就便的社會支持。大家都是鄉里鄉親的,互相比較熟悉,老年人從心理上也比較容易接受。
這種方式的成本很低,但能避免很多我們不想看到的意外發生。而且互幫互助的氛圍建立起來之后,能成為日后可以轉化利用的資源,推動農村養老事業的發展。
在訪談的過程中,我也和很多老人交流過這個事,他們很愿意提供幫助,就是覺得沒有人帶這個頭,如果自己出頭去做,可能缺少合法性。所以需要有人把他們組織起來,發個紅袖章,或者做一些宣傳。村級組織完全可以扮演組織者的角色。
希望經過這波疫情,這些好的方案可以盡快付諸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