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3月25日,2023年湛江市“紅樹林之城”青春大使評選活動暨紅樹林科普進校園活動啟動儀式舉行。(3月26日《湛江日報》)
建設“紅樹林之城”,科普是重要一環。一方面是增加紅樹林對民眾的吸引力,另一方面是提升民眾對“紅樹林之城”建設的認同度、參與度。
在我市推廣的紅樹林科普進校園活動中,主打三方面內容:一是開展“點‘湛’紅樹林 守護紅樹林”主題班會;二是常態化開展紅樹林相關科普知識宣傳教育;三是組織中小學生到湛江市紅樹林展館現場觀看紅樹林科普展覽。
回望近幾年,與互聯網、新媒體的融合碰撞,深刻改變了科普的傳播方式和生態。時至今日,做好紅樹林科普進校園活動,我們或許更應該用“破冰”思維,探索如何讓科普在“有意義”的基礎上變得更加“有意思”。
筆者認為,紅樹林科普進校園,應抓住“點線面”。
首先,是要把握好科普的“關鍵點”。無論是開主題班會,還是常態普及教育,都繞不開一個核心問題——科普紅樹林什么?諸如紅樹林生長環境、形態特征、生態系統之類,估計絕大多數學校都能講清楚。但值得注意的是,科普中不可忽視的一點,是講清楚紅樹林之于今天的湛江、中國乃至全球的價值。要告訴學生們,家鄉湛江為什么要建設“紅樹林之城”,其意義何在?情感基礎何在?與城市精神之共鳴又何在?“關鍵點”做到位了,就答好了紅樹林科普如何“有意義”的問題。
其次,是要強化科普的“創新線”。看看抖音、視頻號等平臺上的“科普網紅”,他們所拍攝的短視頻,無不是在“創新”二字上下功夫。一方面,是內容上的創新,另一方面,則是語言風格上的創新。深圳衛健委公眾號曾轉載一篇文章《北方干冷VS南方濕冷,到底哪個更冷?》。文章用詼諧的語言、生動的圖畫,首先介紹了霸氣造型的“冷空氣”與滑頭造型的“小液滴”這兩個主角,然后再看他們是怎樣施展“魔法”,造成了“干濕分區”的不同“冷”感受。最后點出:所謂的“魔法”,其實都是純純的物理知識。課堂上的科普,如果還是用照本宣科的形式去做,那盡管是“有意義”的,也容易因為“沒意思”吸引不了學生的興趣。在“有意思”上做文章,增強科普的趣味性、沉浸感、體驗度,需要各校多想辦法。
最后,是要擴大科普的“覆蓋面”。現在很多科技事件,從傳播角度上來說,具有不少IP化特征,比如航天領域,除了航天迷外,越來越多普通民眾也表現出了興趣。這與“嫦娥”“玉兔”“天問”“祝融”等航天IP緊密相關。比如國探月航天IP形象“兔星星”,集國家工程、硬核科技、潮流文化于一體,更借此IP展現出了航天精神。紅樹林科普,也要在IP化上加以探索,通過“破圈”“跨界”,不局限于課堂上“自娛自樂”,而是將科普的“課堂”擴大到更多場景,讓更多民眾同上一節紅樹林科普“公開課”,從而增進對紅樹林的興趣。在這過程中,文化傳播機構、新聞媒體等都應有所作為,合力將紅樹林科普“送入平常百姓家”。
把握“有意義”與“有意思”之間的平衡點,讓紅樹林科普內容精準化、場景視覺化、表達趣味化、品牌IP化,就能讓共建“紅樹林之城”的種子在更多人心中生根發芽。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