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這是一部植根半島風情、夯守紅土文蘊、展現湛江精神的詩畫音樂劇,動態展現半島人民自力更生、奮發有為的堅毅圖景。在時光的映襯下,觀眾更有感同身受的積極共鳴感,來得真切,聚得自然,在紅林衛戍的半島下,光彩明媚,扣人心弦。
《走進紅樹林》《海上情》《運河謠》《大風歌》《愛在紅樹林》,五幕三場的得力設計,把壯懷激烈的宏大浪潮歸演于普通人之中,在樸素而真摯的情懷中,展開歷史的還原。這是生活在這片土地的人們與紅樹林的默契結合,彼此信任,你護我周全,我為你護航。變了天地,換了人間,普通的歌謠,浪漫的念想,正以全新的姿態,昂揚進取。那份致意的情懷,不因年歲的流逝而淡失,在廣闊的大海波濤中,指引著前行的光亮,愈發堅定,愈發清晰,鼓舞著力氣,凝結于共同目標,扭成拋錨麻繩一樣。所謂人定勝天,歌者不輟,光點不息,壯闊事業在一代代人手中,化作美好的現實。
歌與舞的結合,意象的得力穿插,共同造就了溫情的基調。舞臺的滿綠樹林和無垠的海面,靜靜地為故事的背景進行著鋪敘。自古以來,紅林便是守衛島嶼的堅強力器,可保島嶼不受風浪侵襲。舞臺上的紅林,除卻現實的守衛作用之外,更凝結出主人公雷阿滿的情懷。70余年的歲月,他如同紅林一般,扎根于這片生他養他的土地之中,親力親為,改造著這片土地,從落后慢慢走向成熟;無論身份如何轉換,未曾想過離開此處一步,亦用自身經歷教導后輩,感召他們為家鄉的建設出一份力。在時間的磨礪中,以主人公雷阿滿為代表的半島建設者們,在日積月累的建設中,早已化作了紅樹林的一分子,深感自己職責所在,奮力進擊,敢為天下人先,這一場場景象,正是雷州半島的真實寫照!從修運河、辦農業,到攔河建堤、開發東海島,一件件發展奇跡,都離不開普通人民共克時艱。
傳統文化賦予藝術不一樣的多情表達。戲劇舞臺表現離不得人文的加持,立足半島,展現厚重的人文肌理,洋洋灑灑,親切與熟知,不自然間,已感染情緒,走進斑斕的文明之中。雷州換鼓、儺舞是植根于半島成長起來的農業文化,漁歌、漁帽等漁業傳統符號同樣為半島立身海洋成長起來的海洋文化,二者在這片土地上共生共融,為半島的多彩文明注入了鮮明的印記。奇巧的布置,得宜的安排,沒有半點刻意,如劇中演繹一樣,潤物無聲,卻又恰到好處,利用傳統文化的詮釋,釋放一種引人心脾的濃濃鄉愁。這是對半島傳統文化的一次全規模展示,更與所展現的主題互為呼應,感人至深。
平凡人物構建書寫半島傳奇。沒有宏偉的人物書寫,有的只是平凡人用平凡雙手兢兢業業創立出來的小事業,清晰自然,篆刻的就是身邊的你我他。無論是陳大義,還是阿蓮姐,用人物群像式的表達,以切實行動為這片土地作出了自己應有的承諾,這片土地也留下了他們堅挺的身影。身處半島,人如紅林,紅林如人,平凡的彼此,都為了這片土地默默奉獻著,沒有過分的宣揚,有的只是埋頭苦干,為的是這片熱土,能發光發熱,照耀前行的路,執著且堅定。
光影再現,又一日初陽升起,手中的馬燈,燈塔的光亮,集合成形,無邊的紅林,奪目異常。故事仍在繼續,紅林深處,那長長的根須,昂揚為枝干輸送著營養,岸上的人民,也在為新一日的勞作繼續忙碌著。淡淡的,說不出謝意,有你有我,彼此扶持,共向未來。如此情懷,安然于心,從容向前,再譜一曲共鳴之音。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