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眾所周知,旅游是最綠色的經濟,文化是旅游的內生力量。我一直認為,實現文旅融合,推動湛江文旅高質量發展對發展湛江經濟、提升湛江城市形象、提高市民的幸福感和認同感都具有重要意義。要達到這個目的,除了持續不斷筑牢交通、治安等旅游“基礎工程”,還需要在旅游中融入文化因素,提高旅游品質。為此,我曾在一份關于文旅融合的建議中提出實施文旅高質量發展的“四個一”工程:一是著力打造一個5A級標桿景區;二是精心挑選、串聯一批有特色的景點形成一條精品路線;三是建設或改造一條真正的湛江美食街;四是打造一場高質量的文化演出,將本土文化融入旅游,提煉雷州半島文化精神,展現雷州半島文化特色,實現觀光旅游和文化旅游的結合。
湛江的高質量文化演出能否誕生,如何像《印象劉三姐》《七彩云南》那樣給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最近看了作為“紅樹林之城”文化活動周重點項目的詩畫音樂劇《紅樹林深處的燈塔》,再看看調順島已經封頂的湛江文化中心三館項目,一下子有了信心。
之所以這么說,是因為《紅樹林深處的燈塔》選取了湛江本土符號和歷史文化資源,有代表性。劇作將紅樹林作為整個故事發生發展的空間背景,不僅動態展示出紅樹林的生態之美,而且突出顯現了紅樹林對于湛江民眾在生產生活方面的根基性意義,也符合湛江打造“紅樹林之城”的發展戰略。燈塔對于湛江來說,不僅僅是具有文化蘊涵的歷史遺留物,也是海域里的引航路標。在劇中反復出現的燈塔成為一個象征性意象,是雷阿滿守護的一片愛與光明,也是白露與李曉光心中的未來指引。劇作將紅樹林和燈塔這兩個在雷州半島具有代表性的元素集中在一起進行書寫,既有現實關懷,又有歷史韻味,既有外來推廣性,又不乏本土親切感,可謂找到了一個很好的結合點。
之所以這么說,是因為《紅樹林深處的燈塔》將時代需求、地域熱點和作者表達融為一體,是一部思想性較強的音樂劇。全劇選取四個時期,每個時期選取一個與湛江息息相關的歷史事件為切入點,藝術再現了湛江人民在渡海作戰、修建青年運河、勇戰超級臺風和建設“紅樹林之城”中的勇敢、堅毅、溫厚的品格。一代一代的霧號島人不斷成長,他們身上的精神代代相傳,白露的回歸不僅受到了這種精神的指引,更是當代青年所作出的明智選擇。
之所以這么說,是因為《紅樹林深處的燈塔》還表現出不俗的藝術性。作為五幕三場詩畫音樂劇,做到了詩畫的相互融合。舞美和數字手段的運用展示出一個藍天白云、綠樹掩映、白鷺紛飛的湛江形象,幾個場面栩栩如生。尤其是大段大段的唱詞,述說的生活場景、摻入的方言詞匯和部分雷歌的采用,無不在展示著雷州半島文化的深厚底蘊和豐富樣態。
正是因為詩畫音樂劇《紅樹林深處的燈塔》具有本土文化的代表性、融入時代的思想性和不俗的藝術性,使其有望成為推動湛江文旅融合的精品文化資源。它不應該只是文化活動周的一場演出,而是應該更多參與到更加全面和豐富的湛江文旅演出大戲之中。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