勿謂言之不預也是什么意思?
勿謂言之不預也意為:事后別后悔,不要說沒有跟你事先說過,指把話說在前面。
勿謂言之不預也”的下一句是什么?
這句話沒有下一句。看下文出處就知道了。
勿謂言之不預也出處介紹
1、較早應出自康熙年間,徐元文的《含經堂集·申飭鹽政札》“倘舊習不除,自甘猥下,行私恣便,長弊容奸,廉訪得真,即白簡從事,勿謂言之不預也。所有申飭事宜開列于后。”
2、太平天國·李秀成《再致上海各領事書》。
3、晚清·李伯元所著小說《官場現形記》第十九回 “次日又通飭各屬辦保甲,辦積谷。辦清訟。又傳諭巡捕官:嗣后凡遇年、節、生日,文武屬官來送禮的,一概不收。又傳諭兩首縣:從本署院起,以及各司、道衙門,都不許辦差,又傳諭各官道:‘吏治之壞,由于操守不廉;操守不廉,由于奢侈無度。今本署院力祛積弊,冀挽澆風,豁免辦差,永除供億。凡所屬官吏,有仍蹈故轍,以及有意逢迎,希圖嘗試者,一經察覺,白簡無情,勿謂言之不預也’云云。”
背景:《官場現形記》是晚清譴責小說,作者李伯元。小說共五編60回,是我國近代第一部在報刊上連載并取得社會轟動效應的長篇章回小說。全書講了30多個相對獨立的官場故事,涉及清政府中上自皇帝、下至佐雜小吏等,開創了近代小說批判現實的風氣。
而如今,勿謂言之不預也再一次出現在我們面前,我們必須要了解它的本質意思。
把話說在前面,在現實中并不少見,我們該如何調節自己的話語呢?
我們說的話要有道理。
我們說的話要言之有理,持之有據,才能讓別人信服。說話不能空同無物,廢話連篇。想好了再開口,否則寧愿不說。因為隨口說出來的話會讓人生厭。
我們說話要有條理。
我們在開口說話前在理清楚自己的思路,這樣才能讓自己說出來的話有條理。否則會讓別人覺得你說的話很隨便、語無倫次、廢話連篇,甚至會令人生厭就不跟你交談了。尤其是跟客戶交談,更要做到簡潔、有力、有理、有條理。
我們說話要動之以情。
我們要把話說得生動有趣,話里要飽含真情。這樣才能打動聽者,讓他覺得你說話有水平,有震撼力。但是要做到這一點就得長期訓練。平時多與朋友打打電話,說說話。要大膽才能練好口才。
我們說話要區別對待。
俗話說:遇人說人話,遇鬼說鬼話。我們要先了解聽者是個咋樣的性格,有哪些興趣愛好等信息。這樣說出來的話才有針對性,才會引起聽者的興趣。平時我們說話要學會投其所好。
把話說在前面這種人際交往方式,真的可以避免很多誤解和麻煩。
過程中,各自擺出底線和喜惡,真心托付,坦誠以待,少了拐彎抹角的相互試探,多了透明有效的溝通和袒露。沒有遮遮掩掩,沒有暗自揣測,像走下陽光下,坦坦蕩蕩。你相信他說的話,他認可你做的事,彼此心照不宣,卻有足夠的安全感。
“像另一個自己,用舒服的方式自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