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清明節臨近,在緬懷先人、寄托追思的時刻,市民政局、市文明辦聯合發出倡議書,號召樹立綠色、文明、節約的祭掃新風,促進移風易俗,用文明祭掃的方式寄托哀思、緬懷故人。
倡議書號召清明節期間推行網絡祭掃、敬獻鮮花、掛黃絲帶等簡約文明的祭掃方式,共同營造文明祭掃新風尚。追憶先人,祭祀先人,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斯人雖去,精神永存。祭祀先人貴在心意、重在文明。心祭勝于形祭,心香一柱同樣可遙寄一縷真切的哀思。指尖輕動,在“云端”點燭、獻花、祈福,采取網上祭掃、錯峰祭掃的方式,既倡導了簡樸、環保、文明的祭祀理念,也達到了緬懷故人的目的,更體現出社會的文明進步。
清明節追思緬懷先人不必拘泥于形式,應注重精神寄托,關注心意表達,重在理性選擇。提倡鮮花代替紙錢、鞭炮,不搞封建迷信活動,不肆意鋪張浪費,讓清明節回歸清潔而明凈的本色,既是人們情感所盼,也是社會和諧所需,更能涵養文化傳統。以文明的方式過清明,變“煙火清明”為“低碳清明”,方不負清潔而明凈之本意。
清明節踏青出游、返鄉祭掃都在情理之中,特別老一輩人十分注重祭掃現場感。要注意安全至上,尤其是消防安全,據國家森林防火辦公室信息顯示,近6年來全國因清明祭掃引發的森林火災3000多起。三分造林,七分管護,堅持做好防火工作,是守護安全的必然要求。要自覺摒棄不文明的祭掃方式,用鮮花祭奠代替燃放鞭炮、焚燒祭品等,堅決消除火災隱患。踐行文明祭掃,用鮮花傳遞思念,在“云端”誠心緬懷,用留言訴說衷腸,守護山間田野的安全,這樣的清明節才更加“清”和“明”,更加“凈”和“美”。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