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教育部日前印發《2023年全國綜合防控兒童青少年近視重點工作計劃》。其中明確,要將兒童青少年近視防控工作、總體近視率和體質健康狀況納入政府績效考核。(據4月7日中國青年網)
近年來,我國學生近視率呈上升趨勢,近視率一直居高不下。可以說,近視已成為影響學生“眼健康”的重大公共衛生問題。根據監測發現,我國學生近視相關危害因素廣泛存在,比如,67%的學生每天戶外活動時間不足兩個小時,73%的學生每天睡眠時間不達標,課后作業時間和持續近距離用眼時間過長,不科學使用電子產品等不良用眼行為普遍存在。
此前,教育部、國家衛健委等多部門曾多次下發相關文件和通知,并開展了一系列的“護眼行動”。此次,教育部又印發《計劃》,明確學生近視率納入政府績效考核。這說明,防控學生近視率已引起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但筆者以為,防控學生近視率,不僅僅靠政府部門,還需學校、家長和醫療機構的“多方發力”。
首先,學校要“發力”。很多學生之所以加入“近視一族”,這跟學生學業負擔過重有著一定的關聯。由于受升學指揮棒的“影響”,學生幾乎整天“泡”在題海中。如此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學生的“小眼睛”能不近視嗎?這就要求我們的學校,要摒棄“唯分數”的教育觀,多些“以生為本”,多關注學生“眼健康”。
其次,家長要“發力”。眼下正值互聯網時代,智能手機、電腦等電子產品應有盡有。很多孩子由于自控能力較弱、好奇心較強,往往一“粘”上手機、電腦等電子產品就會“愛不釋手”。為此,作為家長,既要引導孩子適時、適度使用電子產品,又要防止孩子沉迷電子產品,以避免孩子因長時間用眼疲勞而導致近視。
其三,醫療機構要“發力”。一方面,不妨通過一些主流媒體對學生普及一些預防近視的科學知識,讓學生知曉如何科學用眼,防止用眼疲勞而導致眼睛近視;另一方面,不妨和社區、學校合作,為學生建立眼健康檔案,并定期監控近視的發展速度。同時,一旦孩子有近視傾向,要建議家長選擇正規醫療機構進行近視的預防和治療。
只有政府、學校、家長和醫療機構形成聯動,共同發力,各盡其責,通過家校合作、醫教合作、社校合作,才能呵護好孩子們的眼睛,從而給孩子一個明亮的“視”界。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