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老廣的餐桌上,對蝦不少見,但這位“常客”走上餐桌的道路卻并不平坦。
(資料圖片)
在解決“吃蝦”問題上,位于湛江東海島上的國家863計劃項目海水養殖種子工程南方基地作出了貢獻,由其培育的南美白對蝦新品種,不僅填補了國內自主選育南美白對蝦種蝦的空白,還突破了種蝦受制于國外的“卡脖子”難題,幫助全國人民可以放心大膽地吃蝦。
全國每5只對蝦,3只來自湛江
目前市面上吃到的對蝦大多是南美白對蝦。以前,中國對蝦中心在北方,由于上世紀90年代白斑綜合征病毒肆虐,我國傳統對蝦養殖業遭受重創,不少養殖企業選擇了抗病性更好的南美白對蝦。
1998年南美白對蝦在湛江試養成功,我國對蝦養殖中心開始由北往南移。
但問題隨之而來。南美白對蝦的種質資源長期依賴國外進口。當養殖規模擴大,種蝦價格隨之水漲船高,經營成本大大增加。
沒有種苗,就沒有明天。2002年,國家科技部、農業部把對蝦抗病毒選育的工作納入國家863計劃,成立國家863計劃海水養殖種子工程南方基地,開展對南美白對蝦等水產動物的育種研發工作。
此后,基地與中山大學聯手開展研究工作,在國家蝦產業技術體系首席專家何建國的技術指導下,經過近十年,通過1代群體選育和5代家系選育,最終在2011年取得突破,選育新品種成功通過審定,成為國內首個獲得認定的南美白對蝦抗病品種。
自此,優質種蝦資源不再被外國企業“卡脖子”。
在自主培育南美白對蝦的帶動下,湛江對蝦養殖迅速迎來井噴,種苗產量、養殖面積、養殖產量、飼料產量、加工規模、出口量和交易額七項指標均居全國各地級以上市第一,被稱為“全國對蝦之都”。
如今湛江的對蝦養殖有多牛?根據統計,全國每5只對蝦,就有3只來自湛江。
而湛江東海島,因氣候宜人,海水優質,被譽為蝦苗“兵工廠”,沿途是大大小小的蝦苗場和種苗基地,每年向全國輸送數百億尾對蝦苗。
各類海鮮水產的“常勝將軍”
湛江是廣東水產品主要養殖和進出口地區,水產品總產量和總產值連續20年位居廣東首位。
不僅總量產量大,湛江在各海鮮單品產量上也摘得許多冠軍。
比如湛江被譽為“中國金鯧魚之都”,當地是全國最大的金鯧魚養殖基地之一,年產量達10萬噸,約占全國產量的40%。
湛江還有“生蠔之鄉”的美譽,生蠔養殖有2000多年的歷史,生蠔年產量40萬噸,占全國的10%、全省的35%。
湛江在吃海鮮上也頗為出名,曾被中國烹飪協會正式授予“中國海鮮美食之都”的稱號。
這些年隨著預制菜火爆,湛江的優質水產也成為預制菜的首選,白灼蝦、松鼠鯛魚、剁椒魚頭、酸菜魚……當地500多款預制菜帶著煙火氣走向全國。
目前,湛江近20家水產企業發展預制菜品類20余個,總產值達40余億元。其中,金鯧魚更是作為2022年廣東預制菜首柜產品首發RCEP成員國,成為國際“網紅產品”。
這也讓湛江新晉了“中國水產預制菜之都”的頭銜。
事實證明,湛江人,在做海鮮這件事上,是很認真的。
【記者】林露 余嘉敏 發自湛江
【攝影】郭龍碧 肖雄
【統籌】駱驍驊 王輝 顧大煒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