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州流沙港海域,湛江首個海上養殖平臺“海威1號”投入使用。
(相關資料圖)
深海上,海洋牧場加速推進行深致遠;
陸地上,創新中心建設和人才培養如火如荼;
“云端”上,數字創新應用日新月異。
當前,我市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緊緊錨定高質量發展首要任務,以工業化、生態化、數字化深度融合為引領實現動力變革,正加快形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產業體系,高質量發展成果振奮人心。
“海威1號”投放養殖的黑鳘魚。
海上養殖平臺“海威1號”正在作業。
首個智能化深遠海養殖平臺投產——
按下牧海深耕“加速鍵”
在雷州流沙港7海里外的海面上,洋流平緩,日照充足,深遠海養殖平臺“海威1號”屹立不動,不遠處上百個圓形的深水網箱排列有序,運送飼料的小船正往返其間。
建設現代化海洋牧場離不開養殖裝備支撐。去年4月,我市第一個機械化、智能化深遠海養殖平臺“海威1號”投入使用,代表著本地海水養殖產業結構升級的開始,推動我市水產養殖業向深遠海發展。
“海威1號”解決了傳統養殖模式抗風浪能力差的缺點,可將現有近海養殖區域擴展到深遠海;通過機械化手段,提高養殖效率,增大養殖產量;設有自動監測先進功能,平臺實時影像、海水水質監測情況所有數據可通過“電信通訊卡”無線傳輸到養殖戶手機終端上,只要下載一個客戶端APP,就能輕松掌握整個平臺的所有監測情況,實現“一機在手,一目了然”的智慧養殖模式。
當前,我市大力發展深遠海養殖,積極構建大型海上“藍色糧倉”,唱響海上牧歌。如何深耕海洋牧場?湛江瞄準裝備轉型升級,大力推動智慧漁業發展。
1月16日,湛江灣實驗室智慧漁業研究中心揭牌,漁業大數據中心啟動建設,并與廣東海洋大學、嶺南師范學院、吉林大學林君院士團隊在智慧漁業領域簽訂戰略合作協議。湛江灣實驗室制定了“三步走”計劃:一是組建團隊,二是構建全省漁業大數據中心,三是組建產業聯盟,通過智能化、信息化的手段,實現傳統養殖業的現代化升級,用大數據為產業賦能。
據了解,該團隊面向深遠海智能養殖產業技術的需求,開展深遠海智能漁業科研與產業化推廣工作的新型研究中心,主要解決岸海一體數據通信、工業化精益養殖作業設備的關鍵技術、深海養殖智能輔助決策、解決養殖數據增值等問題。
此外,湛江經緯實業有限公司正與湛江灣實驗室合作,探索雷州灣集群式智慧漁業養殖工程建設,通過海洋裝備技術與生態養殖技術的深度融合,進行深遠海集群式智慧養殖工程建設的系統規劃;湛江灣實驗室與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研究所、廣東海威農業集團有限公司實現強強合作,研制的3萬方半潛桁架式深遠海養殖平臺“海威2號”有望在本月完工。
首個智能化深遠海養殖平臺投產,首個智慧漁業研究中心揭牌,首個3萬立方米半潛桁架式深遠海養殖平臺即將落地……我市“挺進深藍”的腳步愈發強勁有力。
工作人員向“海威1號”海上養殖平臺投放魚苗。
建設中的湛江灣實驗室龍王灣研發基地一期工程。
首個院士工作站進駐——
組建項目攻關“排頭兵”
引進一位院士、帶來一支創新團隊、引領一個產業發展、培育一個經濟增長點,能大力推動我市經濟發展和產業轉型升級。
2021年10月,林君與湛江灣實驗室簽署合作協議,成立林君院士工作站,實現湛江院士工作站入駐“零的突破”。
經過近一年半建設,林君院士工作站團隊成功申請省自然資源廳重點項目《海洋可控震源系統關鍵技術與裝備研發》,2022年11月通過階段成果評審。此外,兩項企業橫向課題《南海西部油田隨鉆分析決策支持》及《潿洲11-6油田多井綜合研究》也成功落地。
林君表示,后續工作中將進一步強化與湛江灣實驗室及廣東海洋大學的合作深度,為南海油氣探測、智慧油田建設、海底礦產資源探測、海防與地質災害應急預警、深海智慧漁業等研究提供技術和裝備支撐,助力推動海洋裝備產業發展,服務好湛江地方經濟發展。
今年1月,我市又完成了一次與院士的“雙向奔赴”。海威集團獲批建立林浩然院士工作站,這是我市第二個、在企第一個院士工作站。
林浩然是魚類生理學家和魚類養殖學家,中國魚類生理學和生殖內分泌學研究的倡導者之一,近十多年他指導研究團隊和企業合作,有力地促進華南地區石斑魚、羅非魚和中國大鯢等養殖產業的發展。
海威集團董事長劉定透露,未來院士工作站將依托我市豐富的海洋資源,將養殖魚類高多樣性種質資源保護與固定、遺傳育種核心資源庫構建、海水魚優良種質創制等方面作為重點攻關方向,助力科研成果轉化。
除了重視邀請院士進駐,我市還積極引育博士和博士后等高層次人才,將其作為推進人才強市建設重要內容。近3年,全市入選國家和省、市級各類人才支持項目博士和博士后人才近500人;全市建有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廣東省博士工作站等平臺40家,每年新引進培養博士和博士后人才200人以上。隨著越來越多的院士專家進駐湛江,我市的創新力量進一步加強,重點項目攻關、科技成果轉化更有含金量。
俯瞰建設中的湛江灣實驗室龍王灣研發基地一期工程。
首個公共數據與社會數據融合創新應用——
激活產業發展“新動能”
當“海威1號”的工作人員通過手機遠程監控魚群狀態、水溫、水質時,廉江華強電器生產線上,互聯網總控中心的大屏幕顯示著每條生產線的生產數據、訂單完成度,寶鋼自主研發的巡檢機器人正頂著50攝氏度的高溫24小時“盯梢”鋼卷生產……數字化浪潮正以席卷之勢改變我市各行各業。
去年9月,我市率先推出全省首個公共數據與社會數據融合創新應用的數據產品——“全聯進貿通”在廣州數據交易所登記上線。
通過緊密連接金融機構和水產企業,為銀行搭建風險模型、水產企業開展金融業務提供數據支撐,“全聯進貿通”能縮短銀行貸款審批時間,解決部分水產行業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
“貸款過程中企業無須提供抵質押等增信措施,銀行利用數據產品實現對該公司的授信分析,將其純信用貸款額300萬元提升50%至450萬,審批放款時限縮短50%?!敝袊ど蹄y行湛江分行有關負責人表示。
“全聯進貿通”的上線,意味著湛江的數字化建設成果不僅體現在傳統產業數字化轉型穩步推進,也體現在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的有效融合。既落子于產業數字化,也著手布局數字產業化。
近年來,我市根據產業特點,按照“一園一策”“一企一策”“一行一策”“一鏈一策”的思路,起草編制湛江市制造業數字化轉型行動計劃及若干政策措施。目前已成功打造鋼鐵、石化、小家電等行業工業互聯網應用試點,建成湛江工業互聯網(小家電)行業云平臺,推動羽絨行業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二級節點平臺跨行業應用,建成農產品追溯體系;全市4A、3A級旅游景區全部實現網上預約功能,湖光巖等景區實現線上語音導游、VR全景網上瀏覽等功能。
同時,我市正加快規劃建設“粵西數谷”大數據產業園,以“粵西數谷”為產業發展載體,致力引進和培育信息化龍頭企業,提升全市軟件和信息化服務支撐和保障能力,加快推進全市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
關鍵詞: